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有一個陸軍師攻殺勇猛,力挫強敵,擊斃俘虜越軍少校副團長以下1047人,創造了出色戰績,被譽爲“叢林之狼”。

  這是哪一個師呢?昆明軍區第14軍42師。

  42師組建於1949年,是以陳賡大將統率的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1旅33團、22旅64團爲骨幹,另編入淮海戰役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12兵團110師一部而成的。42師隨軍繼續在陳賡指揮下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兩廣、進軍雲南和西昌戰役,再建不少功勳。此後該師多年來守衛祖國大西南,並於1959年曾參加了藏區平叛作戰,第一個進入察隅,打得英勇頑強,三年殲滅叛匪4000餘人。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發起時,42師奉命展開于軍主力兩翼中間的接合部,任務是首先殲滅拔坡、班老、那馬地區越軍,然後沿7號公路向郭參、鋪樓方向發展進攻,協同兄弟部隊40師殲滅紅河東岸之敵。 經過對當面之敵的詳細偵察和研究後,42師首長決心集中主要兵力採取迂迴包圍戰術,迅速突破邊境殲滅一線之敵,爾後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縱深之敵實施鉗形攻擊,分進合擊全殲守敵完成軍賦予的任務。

  42師以步兵124團打先鋒,126團跟進展開,125團爲預備隊。124團即行部署,以1營乘夜向8號公路以南穿插,切斷越軍南退之路;3營爲主攻,掃清當面越軍重要據點;2營爲團二梯隊,負責爲3營開路,保障團主力向縱深進展。

  1979年2月16日下午,124團各分隊就隱蔽越過了國境線。當夜22時左右,124團2營尖刀連突襲拉敏林場守敵,打響了西線自衛反擊戰的第一槍。這一帶的越軍爲黃連山省地方部隊和民軍一部,沿拔坡公路兩側各高地設置了環形防禦體系,以29號、30號高地爲前沿要點,391高地爲核心陣地。

  尖刀連發動了一次突然奇襲,迅速打垮了拉敏之敵,初戰告捷,撕開了突破口。17日凌晨,124團3營進入戰鬥,和2營並肩向29號、30號高地衝擊。越軍的阻擊火力相當兇猛,雙方在各個塹壕間反覆爭奪,戰鬥激烈而殘酷。經一個多小時戰鬥,相繼將29號和30號高地攻克。部隊繼續發展進攻,於當夜攻佔拔坡及周圍高地。

  18日下午,124團對391高地發起攻擊。因1營穿插時走錯道路,未能及時到達指定位置,團首長改變該營任務,命加入攻擊391高地戰鬥。124團集中了3個步兵營,2營由北向南打,1營由南向北打,3營由西向東打,經三個半小時的反覆衝殺,終於奪取391高地,拔掉了越軍防線上的一個硬釘子,截斷了8號公路。19日,124團轉而向北進攻,與另一路迂回奔襲的126團南北對進,奪下水頭,攻克那馬,襲佔班老,橫掃中越邊境一線的越軍據點,殲敵300餘人。至此,42師作戰的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階段作戰,42師作爲軍預備隊,先是以125團攻佔575高地一線陣地,進至班甘、半琴山地區,清剿殘敵。然後全師以124團在左,126團在右,125團爲預備隊,沿7號公路攻擊前進。一路擊破越軍約一個團阻擊,先後攻陷地方軍得南團部、步兵345師124團2營營部等重要機關,予當面越軍以沉重打擊。戰至3月1日,42師進至鋪樓,配合第14軍主力切斷了紅河兩岸越軍的聯繫和東岸越軍南逃退路,後投入清剿殘敵。42師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

  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42師先後攻佔拉敏、拔坡、班老、水頭、那馬、他辣、575高地、半琴山、南當、得南、坂高、班甘等地區,共殲敵1047人,其中斃敵254團少校副團長以下979人,俘敵68人,繳獲各種火炮30門、輕重機槍83挺、衝鋒槍和步槍429支、40火箭筒60具、40榴彈發射器10具、各種炮彈9662發、各種槍彈135萬餘發、地雷24576枚,以及其他軍用物資一批。戰後,步兵126團榮立集體二等功,並獲得昆明軍區獎給的“二等功臣團”錦旗;步兵124團獲得42師獎給“猛搗敵巢”錦旗;步兵126團1連被中央軍委授予“鋼刀連”榮譽稱號;步兵124團2連班長高華忠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