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的一生是忠誠擔當、航空報國的一生

  李天和同事在風洞中討論問題

  李天向軍方領導介紹情況

  李天院士在工作中

  【環球軍事-航空航天報道 特約記者 李曉濱 鄭奕 石霞】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李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4月11日13時31分在瀋陽不幸逝世,享年80歲。李天同志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單位及個人以多種形式表示深切哀悼。4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李天同志告別儀式在瀋陽舉行。

  要奪取未來戰爭的勝利,必須要掌握制空權,各國都把發展高性能軍用飛機放到重要位置。李天是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隱身專業領域的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我國四代機背景項目課題主要負責人。航空高科技的研究與探索永無止境,李天放眼未來,在隱身技術領域縱橫馳騁,爲後人的研究鋪下了堅實之路。

  飛機隱身性要好,氣動特性也要好,成爲新一代飛機外形設計的主要矛盾,也是當今飛機設計的一個難題。1986年,李天擔任航空工業部隱身技術研究課題組組長後,帶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幾十名專家組成的團隊,在隱身外形、材料及隱身特性計算、測試方法等方面進行攻關。他帶領團隊經過大量的機理分析、試驗研究,以及十幾年的研究和積累,全面掌握了飛機主要部件參數對雷達波散射特性的影響規律,提出瞭解決減小雷達散射截面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他上世紀90年初擔任我國四代機背景預研課題的主要負責人,組織國內主機所、試驗單位、高等院校等組成聯合攻關團隊,並作爲對外技術合作“國家隊”的技術負責人,共同開展四代機背景預研工作。他通過對先進隱身飛機氣動佈局的研究,開拓性地解決了氣動與隱身在佈局設計中的技術難點,編寫了我國第一部《隱身設計指南》,開創了隱身與氣動優化融合的新方法,爲中國第四代先進戰鬥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做出了突出貢獻。“總體氣動隱身綜合設計”課題研究試驗過程中遇到了難題,爲選擇正確合理的氣動佈局方案,他親赴試驗現場和參試人員一起分析試驗結果,研究試驗方案,親自繪製草圖,與大家一起動手改制試驗模型部件,並親自到風洞內進行安裝。

  李天率先建立了“從風洞數據修正到飛行數值的相關性方法”。在某型飛機設計中,通過計算分析和風洞試驗,解決了噴流對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響問題;通過對飛機的全面氣動力設計計算、風洞試驗和飛行試驗研究,建立了一套超聲速飛機小風洞試驗結果換算到真實飛行數據的修正方法。該方法已成功應用於型號設計中。

  早在1975年,李天作爲國防科工委“先進氣動佈局研究”重點預研課題的負責人,就開始對第三代戰鬥機各種先進氣動佈局形式及特性進行系統研究,最終掌握了各項氣動特性優良的先進戰鬥機佈局方案及邊條翼設計原則和方法。

  某型飛機改型設計後,由於外掛武器增加,導致飛機重量、重心變化,影響了飛機的起降性能。經過系統分析、縝密思考,李天果敢提出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膽設想,經過多種方案的分析對比、風洞試驗,獲得了滿足設計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經試飛驗證,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目前採用該襟翼的多個型號飛機已裝備在空海軍中。

  某型飛機在使用時出現了放減速板時振動大及減速性差的情況,研究所立即成立了以李天爲組長的攻關組進行現場攻堅。他果斷提出了在減速板上開孔消除振動的方法,設計了多種開孔方案,並在高速風洞中首次採用同時測量阻力和脈動壓力的方法,獲得了既滿足增阻要求又不產生強烈振動的減速板方案。經試飛驗證,飛機減速性能達到設計指標,振動消除,該研究成果已在飛機上廣泛應用。

  李天同志爲我國航空事業發展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李天的一生,是忠誠擔當、航空報國的一生,是情志藍天、自強不息的一生,是獻身科學、求真務實的一生,是襟懷坦白、誨人不倦的一生。李天同志逝世後,社會各界自發進行悼念,並給予極高的評價。這些對李天同志的紀念,寄託着廣大人民對航空工業的期望,激勵着航空人爲祖國的航空事業繼續奮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