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地標】候選地標——岳陽樓

4月16日,湖南十大文化地標推選活動投票通道正式開啓,目前已進入網民投票階段,爲更好地呈現每個文化地標的特色,“文化湖南”將陸續推出50個候選文化地標的專題報道。爲支持您心目中的“文化地標”,請關注“文化湖南”微信公衆號,點擊左下角“評選”按鈕,再點擊“湖南十大文化地標推選”按鈕進行投票,或者直接點擊本篇稿件左下角“閱讀原文”進行投票。

岳陽樓主體建築羣

岳陽樓

岳陽門

岳陽樓矗立於岳陽市洞庭北路古西門城頭,臨八百里洞庭,瞰萬里長江,氣勢雄偉,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在江南三大名樓中,建造年代之早,自然風光之秀,建築工藝之巧,詞章歌賦之佳,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岳陽樓均居冠無愧。1988年1月,由國務院公佈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肇自漢晉,其前身爲三國時期東吳將領魯肅的閱兵樓,即今岳陽樓的前身,距今已經1800多年了。岳陽樓興於唐,盛於宋,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傳承至今歷經了由軍事樓——城門樓——觀賞樓的演變。

岳陽樓真正聞名於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之後。清光緒六年(1880)重修後的岳陽樓,身爲全木結構,三層三檐屋頂呈盔甲形,高19米多,屋面蓋黃琉璃瓦,脊飾講究,頂置寶瓶,中間四根楠木大金柱直頂三樓普柏枋,承荷樓體大部分重量。二樓設迴廊,三樓檐間爲如意斗拱,層迭相襯,拱頂託樓,因屋頂的外形酷似古代將軍的頭盔,故稱爲盔頂。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屋頂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整個樓閣結構嚴謹,工藝精巧,造形莊重,爲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遺留下來的藝術珍品。

1983年政府撥款對岳陽樓進行落架大修。整個大修工程始終堅持“保持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完整的保持了清光緒六年最後一次重修後的建築格局與風格。樓坐西朝東,構造古樸獨特,氣勢恢宏凝重。主樓臺基以花崗岩圖砌而成,臺基寬度17.24米,進深14.54米,高度爲0.65米。岳陽樓高度爲19.42米,爲三層、四柱、飛檐、盔頂式純木結構。整個樓宇由四根直徑46釐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撐柱上架樑,樑上立柱,全部採用插榫法構造。三層樓中,設置、裝飾風格各異,各層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十餘幅。一樓、二樓各嵌幅《岳陽樓記》雕屏。雕屏爲清乾隆時期刑部尚書、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形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不拘一格,再配上精巧的刻工,名貴的木質,更是難得的傳世珍寶。三樓所嵌雕屏爲毛澤東同志手書唐杜甫《登岳陽樓》詩,金輝耀眼,光彩照人。屏書筆意奔放,佈局嚴謹,雄健雋永,形神兼備,不失爲藝術珍品。

文、圖/岳陽樓

編輯/楊忠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