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砥砺奋进 继往开来】时代新图画 美丽新湖区

北洲子镇 洞庭腹地党建之花盛开

北洲子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为学生服务。

“这位同学,自行车不能载2个人,很危险的……”10月17日,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员周鹏智怡拦住一辆载着3名小学生的自行车耐心劝解。金秋时节,北洲子镇处处党旗飘扬,校园安全文明出行劝导志愿活动如跳动的音符奏响党建之歌。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促发展,催生好一派党建引领下大格局、大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精准扶贫下“绣花”功夫

“感谢党总支和帮扶干部,不是他们教我学会蜜蜂养殖技术,日子哪有这么好过咯。”家住永兴村的谭元虎现年75岁,一直孤寡一人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如今生活发生质的改变,老人整天乐呵得合不拢嘴。

走进北洲子镇,“党员大户+贫困户”等多种结对帮扶有声有色,贫、病、困、愚等分类施策精准有效,以点带面,扩大了扶贫的参与面和受益面,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党员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脱贫攻坚成果显著。年初至今,北洲子镇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户17人、教育扶贫20人、产业扶贫30户66人、发放小额信贷68户304万元、兜底保障24户39人、特困保障53人、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资金发放约200万元、危房改造94户……一项项数据,印证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过硬,镇村街巷处处党建花红。

主题党日引领工作新常态

创新并丰富主题党日模式,是党建工作的新常态。

“主题党日+集中学习”,采取专家教、书记讲、骨干授、同志谈和视频学等方式,同步创新性地在流动党员微信群中开展,党员自主参与学习及提升意识显著增强;“主题党日+民主议事”,针对各时期重点工作安排或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组织科学民主讨论,鼓励党员献良策、提建议,点燃党群团结、干事创业的激情;“主题党日+创文创卫”,形成环境整治长效化机制,每月主题党日都集中开展大扫除;“主题党日+志愿服务”,声声吹响了“党员集结号”,掀起党员为民服务新热潮。每个党员的活动记录均以量化积分制的形式由各支部统一整理,按季度“晒出成绩”,亮给群众看,让积分低的“出汗红脸”,奋起追赶,积分高的再接再厉。

如今,该镇全体党员已形成自觉参加组织生活的政治“生物钟”,基层党建不再是闭门造册、空喊口号,而成为凝心聚力、引导全镇党员立足岗位争作贡献的新举措、新动力。

防汛救灾亮出“党员名片”

防汛救灾一线已然成为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实践场”,在暴风骤雨里,党旗高高飘扬,全体党群共同筑起了一道道冲不垮的“堤坝”,让基层党建在抗洪抢险中熠熠生辉。

在北洲子镇防洪大堤上,临时党支部应运而生。全体党员冲锋在前、全力以赴的背影里,有主动请缨的七旬老党员,有两天一夜连续抢险的年轻小伙,有冒着危险下鱼塘排险的普通党员,有凌晨两点装石背袋处理险情的村支书,有下湖人工清捞水生物的机关干部……13个日夜的奋战,312个小时的昼夜坚守,这股“红色力量”深刻诠释着何为党性、责任、奉献,用实际行动感动着万千民众,进一步增强了党群干群“鱼水情谊”。

河坝镇 生态工业经济强劲起飞

河坝镇新建的污水处理厂。

10月18日,在位于大通湖区河坝镇的湘易康制药公司,看到的是一派兴旺的景象。工业经济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河坝镇在经济发展中按照生态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生态工业经济强镇,实现转型发展。

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政府引商惠商政策支持下,回大通湖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于2009年1月一次性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湖南湘易康制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药用辅料生产。位于河坝镇金山社区的湘易康占地419亩,总建筑面积28510平方米。公司申请受理专利3个,获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3A质量体系认证。据了解,该公司扩规提质进展顺利,乙醇、无水乙醇、淀粉胶囊中间体生产线已全部安装完成。公司正有条不紊地推动项目环评、污水管网配套、进厂公路全面整修等工作。

为全力支持湘易康制药公司扩大规模,加大环保力度,河坝镇争取大通湖区城投公司投资建设金山社区污水管道工程。金山社区污水管道工程主要是引导该社区湘易康制药经初次处理后的生产污水进入城区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对当地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保护作用。该项工程包括从金山社区到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排污管网建设,将安装污水主管道2941米,工程造价262万元。

作为河坝镇工业龙头企业的湘易康,从2015年开始,集团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将湘易康制药有限公司打造成药用辅料重点产业基地。截至2017年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2013-2016年期间,湘易康分别完成产值3.8亿元、5亿元、4.8亿元和5.1亿元,分别实现税收1800万元、2100万元、2000万元和2190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工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河坝镇政府积极落实关于生态保护的要求,高扬生态文明建设旗帜,把保护大通湖生态环境的责任抗在肩上,坚持上下同治、标本同治、内外同治、政企同治、人水同治的治理原则,明确职责,强化落实,贯彻落实治理措施,通过大湖拆围、清鱼排量、严管工业污水排放等一系列工作,推进大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湘易康积极落实政府关于工业企业污染源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要求,于2016年投入1000万元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大通湖局部水域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河坝镇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抓手,是河坝镇新一轮大发展的希望所在。让工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并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

金盆镇 稻虾养殖添彩美丽乡村

金盆镇稻虾养殖红红火火。

“这几天我和社员们一边忙着秋收,一边准备亲虾的投放工作。”在大通湖区金盆镇大东口村铁牛合作社的田头,今年47岁的社员许铁牛谈及稻虾连作模式如数家珍:稻田养殖小龙虾,春季养虾,夏季种稻养虾,秋季种虾繁育,冬季虾种越冬,循环往复……

对于从事水产养殖工作20多年的许铁牛来说,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几年前在大东口村租用低洼水稻田建起了龙虾科学养殖实验示范基地,开展龙虾种、苗繁育和稻虾连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他牵头成立铁牛合作社,带领社员共同致富。

龙虾养殖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法宝”,也使许铁牛成了远近闻名的稻虾连作“发明家”。“稻田养虾利用时间空间和水稻龙虾的生长发育规律,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是水稻种植、龙虾养殖技术的有机融合。”许铁牛说,“我们坚持田头做试验示范,探索标准化、规范化种稻养虾方法,总结提炼了一些种养技术,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东口村位于金盆镇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漉湖,南接沅江南大镇,与镇区相连,北与河坝、北洲子隔河相望,省道217横穿该村。该村共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310亩,全村人口3884人。2016年,该村被确定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目前建成的大东口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0多万元、公路建设300多万元。核心区内有规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园区包括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示范面积4000亩,3家稻谷烘干厂,1个全自动恒温控制育秧工厂;高效特种种养区,包括水稻套龙虾种养520亩、蟹+虾+鱼立体生态套养300亩、特种水产养殖(泥鳅养殖、大鲵养殖)30亩,莲藕种植80亩,特色畜禽养殖有珍珠长毛兔养殖。

许铁牛高兴地告诉记者,“龙虾环保养殖方法”得益于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稻虾连作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稳定水稻产量,提升龙虾数量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合作社成员的腰包鼓起来了。“过去是种养户找市场,价格低、效益差。”合作社成员、村民徐国军说,由于技术上去了,质量提高了,现在是市场找种养户、找产品,平均亩产龙虾约100公斤、稻谷约550公斤,纯收入3000多元。

与此同时,该村稻虾专业合作社也逐步发展壮大。据了解,该合作社社员已达186户,稻虾连作面积达1800亩,龙虾产值增至500多万元。

如今,在大东口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像许铁牛一样的养虾能手越来越多,该镇稻虾连作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稻田龙虾养殖热潮。全镇稻虾综合种养近7000亩,稻虾产业年产值近2000万元。

据了解,该镇下阶段将继续推动稻虾养殖的种养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围绕“金盆龙虾”品牌,打造集美食、娱乐、游玩、观赏于一体的大东口生态休闲区,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千山红镇 循环农业助力脱贫致富

千山红镇农民劳作情景。

“千山红镇作为大通湖区的南大门,正努力构建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建成重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休闲体验目的地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10月19日,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党委书记尹平这样说。

成就产业核心——科技示范引领

为实现现代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的结合,打造生态优质稻米循环产业链,千山红镇重点打造“一园二站三中心”建设,即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区域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现代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快速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打造大通湖区域生态农产品品牌,推广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技术,提升农业附加值。截至目前,总投资5000万元的项目,已完成投入2000万元。

“我没事就过来看看,这个农产品展示中心建好了,可是我们千山红的喜事哟!以后大家把东西往这里一放,就能卖出去,多省事。”住在旁边的村民笑着说。

做大产业主力——稻虾共生融合

千山红镇位于洞庭湖腹地,全镇水田面积6万亩,其中低洼田3.5万亩,农田水利设施齐全,适合发展“水稻+”种养模式,而稻虾共生产业便是该镇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中之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谷和龙虾的双丰收激发了农民更高的积极性。”金雁子现代农业合作社梁谚说。

梁谚从2008年起一直关注湖区小龙虾养殖,当时单一水稻种植的纯收入经济效益只有500元/亩。她就想如果自己试着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会怎样?说干就干,2010年她试着用30亩稻田套养小龙虾,当年获得了900元/亩的纯收入,回想起当时试养成功的场景,梁谚还历历在目。2012年合作社开始走高效养殖的模式,当年纯收入达1200元/亩。如今,合作社稻虾面积扩大到8200亩,高产示范区最高纯收入达2080元/亩。同时,带动千山红镇发展“优质稻+小龙虾”2.6万亩,截至7月,千山红镇养虾增收超过4000万元。以农庄休闲体验和电商销售模式发展高效生态稻虾套养基地+龙虾交易中心+小龙虾体验馆,这是梁谚接下来的打算。

强化产业关键——农机农资助力

“抓住二月好春光,油菜花海哪里寻。美丽乡村大西港,八百花海齐绽放。”一首即兴的小诗,说的便是千山红镇大西港村近800亩油菜地。每年的春季,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打造油菜花海的是四季蔬菜稻田种植农业机械合作社张凯。

为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17年,张凯建设550亩有机绿肥原材料“紫云英”示范片。“田地若长期使用过多化肥,会加剧土壤板结硬化,对水资源破坏也明显。”千山红镇农技站工作人员说,作为绿肥作物,紫云英固氮能力强,有利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可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的增产提质效果明显。同时,合作社筹资购置了大型耕整机、高速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提供水稻种植育秧—耕插—收割—烘干一条龙服务。该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每年服务1000多户农民,方便农民耕种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