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久而久之,这种以领导个人态度而非实际工作成效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会导致“磨洋工”的现象不断蔓延,降低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职员的工作状态,无异于舍本逐末,如果任其蔓延,势必造成“双输”的局面。一方面,单位和领导要摒弃“爱加班才是好职员”“加班越多越优秀”的偏见,以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作为评判标准,坚决杜绝过度剥夺、疲劳战乃至虚假表演。

我们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看过这样类似的照片——微弱的灯光下,办公桌的一角摆着一摞文件,一台打开文档编辑软件的电脑右下方清晰地显示着凌晨的时间。照片上方再配上一段诸如“终于忙完”“第N个通宵”之类的文字。

加班,是职场上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最近,“996工作制”掀起的舆论波澜刚趋于平静,“灯光为领导而亮”的伪加班又引起网络热议。

提起加班,很多人内心都会五味杂陈。如今,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在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五加二”“白加黑”的情况越来越多。可是,半夜办公楼上亮起的灯光里,真的都是有必要的吗?

最近,《半月谈》杂志刊文批评,职场生态中,有一种加班屡见不鲜,令人感到心累:“唯时长论”“坐班不做事”“领导不走我不走”等形式主义加班现象。在一些单位,这种博领导关注的“伪加班”也屡有出现,《人民日报》对此就有着深刻的描述,“局长办公室的灯亮着,科长的灯就不敢关,科员也得干等着。”

“如果领导晚上8点走,你要等到他出办公室的一刻,看见的是你在读文件或者敲键盘的画面。如果他问你‘还不下班啊’,你就说还有点事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名地方国企工作人员介绍了自己“刷存在”的小秘密,“没办法,现在就是这种风气,只是为了在领导面前混个脸熟”。

当然,为了更好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加班加点,也算无可厚非。但有的人,并非真的有工作需要去做,而是“加”给领导看、“做”给同事看,怒刷一波存在感,彰显自身的“奋斗”精神。还有人,上班的时候在“摸鱼”,非要将工作拖到下班后干,并且想方设法地让领导知道自己多“努力”,比如专门挑晚上去给领导汇报工作。很多“表演”还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朋友圈、微信群都成了舞台。

这些怪象,实质上就是形式主义之殇。究其根源,往往是单位或企业管理理念的落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有些领导奉行“态度重于能力”,可是能力造假不容易,态度造假成本却是极低。一些“加班秀”,常常能在个别领导心中留下好印象,甚至成为在公开场合表扬的范例。

事实上,很多参与者都很反感这样的状态,但又无可奈何。“其他人这么做,你不做,就会觉得你不上进、不认真。”毕竟,在“态度至上”的要求下,当身边人包括领导都在加班加点时,一个人溜之大吉必然会成为“缺乏上进心”的表现。

事业要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奋斗。但这种奋斗,绝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如果这样的“形式主义”被认可,真正高效率的职员就很难获得鼓励,甚至会被同化。久而久之,这种以领导个人态度而非实际工作成效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会导致“磨洋工”的现象不断蔓延,降低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职员的工作状态,无异于舍本逐末,如果任其蔓延,势必造成“双输”的局面。

破除这个现象,必须彻底铲除形式主义的土壤。一方面,单位和领导要摒弃“爱加班才是好职员”“加班越多越优秀”的偏见,以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作为评判标准,坚决杜绝过度剥夺、疲劳战乃至虚假表演。另一方面,我们个人也要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如果仅仅将领导和同事的看法作为职场安全感的来源,是对自己个人能力的信心缺失。不做勤奋没业绩的“小白兔”,将自身的工作做得既快又好,才是自身的价值体现。

诺贝尔奖得主科斯曾经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但我们一定要记住,别将加班混同于拼搏和敬业,更不能让“伪加班”混入奋斗与勤奋之中,要真正把时间用到刀刃上,将奋斗落到成果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