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古裝網劇可謂遍地開花,不得不說,如今的觀衆們對於古裝劇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了,什麼服裝道具化妝,樁樁件件都在“評審”之列。

© 《天盛長歌》劇照

這不,這一陣很火的《天盛長歌》裏,陳坤飾演的六皇子寧奕手持一柄緙絲團扇的情景就引發了大家的討論:“這古裝劇裏看多了男性拿摺扇的,拿這麼一柄精巧的團扇倒是少見。”

©《天盛長歌》劇照

我們的“廠花”手持團扇,看起來倒是更“嫵媚”了。

其實,男性使用團扇在我國有非常深遠的歷史,反而如今古裝劇中風流公子、文人雅士們手中的摺扇,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

©清 竹股燙花素面摺扇

故宮博物院藏

摺扇早期又稱“聚頭扇”或者“倭扇”,“聚頭”說的是摺扇收起的時候,展開的扇面外緣(也就是“頭”)是聚攏在一起的,而“倭”這一字,指的就是摺扇在宋代時由日本發明後經朝鮮傳入中國的經歷。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裏頭,把這事記載得非常清楚:“彼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爲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爲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爲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爲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當然,現在也有一種說法是摺扇早在漢代就已經被國人使用,之後一度失傳,暫且不提。)

©清 蔣廷錫繪梅雀圖康熙帝書雪梅詩摺扇

故宮博物院藏

那麼在摺扇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文人雅士們,用的扇子主要有兩種,一是羽扇,就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裏描寫周瑜的“羽扇綸巾”——

在魏晉時期,將領們手持羽扇指揮三軍的情景非常普遍,在後人的想象裏,“白羽扇”不免爲這些征戰沙場的武將們平添了幾分鎮定自若又風雅無限的“濾鏡”,也難怪梁朝的簡文帝寫過這麼一首《懶搖白羽扇》:“可憐白羽扇,卻暑復來氛。終無顧庶子,誰爲一揮軍。”

羽扇流行的間挺長,宋代劉松年的《唐五學士圖》裏,側對畫面的青年腰間就斜插着一柄羽扇——

©宋 劉松年 《唐五學士圖》 紙本設色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時的羽扇制式還算簡單大方,而到了清代“宮裏”的羽扇,製作工藝就繁複多了,什麼繡片、絨球、孔雀羽、麥秸編……堪稱羽扇中的“妖豔jian貨”了。

©清 羽扇

故宮博物院藏

這武將用羽扇,文人更多地使用的則是團扇。

關於團扇,更“普及”的大概是妹子們的故事,以秋季到來而收起夏日的團扇,來形容“失寵”的自己——最著名的大概是班婕妤的那首“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絹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宋 趙佶 《聽琴圖》 絹本設色(局部)

故宮博物院

魏晉時期亦有這樣的故事:中書令王珉與他嫂子的婢女謝芳姿有私情,王珉平日裏就喜歡手執一柄白團扇,謝芳姿同樣曾作團扇歌表達自己的感情:“白團扇,憔悴非昔容,羞與郎相見。”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趙昌《南唐文會圖》裏,文人們既有手持羽毛扇的,也有手持白團扇的,團扇上似乎還繪製了圖案,異常精細。

©宋 《南唐文會圖》 絹本設色(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基礎款”的短柄白團扇從漢代一直流行到清代,清宮所藏的一柄白團扇就是此例,扇柄雕刻爲竹節狀,扇面刺繡榴花蝴蝶,白色的扇面映襯紅色的榴花,格外鮮麗。這種經典的團扇色彩搭配在近來很火的《延禧攻略》的道具裏也有呈現,那就是皇后富察氏手持的白團扇。

©清 團扇

故宮博物院藏

©富察皇后手拿團扇(《延禧攻略》劇照)

還是說回男性。在摺扇尚未傳入或者說還沒在中國流行開以前,手持團扇的男性形象在繪畫當中留存了許多,比較著名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一組四幅宋人的《十八學士圖》,在這套作品裏,處處可以見到團扇的“身影”:

有標準的圓形團扇,小巧玲瓏,扇面上畫了一干老梅;

©宋 《十八學士圖》(其一) 絹本設色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也有鮮豔騷氣的鮮紅色長扇柄,扇面倒是成熟穩重地畫了枯木竹石;

©宋 《十八學士圖》(其二) 絹本設色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還有一種是蕉葉形的,這種造型大約來自於竹扇或是編扇。

©宋 《十八學士圖》(其二) 絹本設色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宋代劉松年《蓬壺仙侶圖》裏,也有這樣的蕉葉形團扇。

©宋 劉松年 《蓬壺仙侶圖》 紙本設色(局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但說到描繪了衆多持團扇的男性形象的繪畫作品,大約必須提到明代的一幅仿劉松年的《西園雅集》長卷,這幅圖的最左側就完完全全“複製”了《南唐文會圖》的場景。

而當中另一個場景是蘇轍、晁補之、黃庭堅、張耒、鄭靖老湊在一起看李公麟畫畫(我懷疑畫家沒認真讀過歷史人物傳記,張耒又大又圓的肚皮根本沒表現出來),在這裏,蘇轍、晁補之、黃庭堅手裏都各有一柄團扇。

©明 仿劉松年 《西園雅集圖》 絹本設色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收藏在浙江博物館的陳洪綬《羲之籠鵝圖》裏,王羲之手裏拿着一柄色彩鮮明的藍色團扇,正是“廠花”所持的團扇的顏色。

©明 陳洪綬 羲之籠鵝圖 紙本設色(局部)

浙江博物館藏

其實這種藍色常常作爲在緙絲的背景,於非闇的畫作裏經典的藍色背景也是受此啓發。

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明代《庭院嬰戲圖》 裏頭,也有這樣一柄鮮藍色扇面的團扇

說了這麼多,都是畫作中手持團扇的男性形象,再來一張珍貴的真人照片吧——

清末莊士敦與孔令貽的合照,左邊的孔令貽,手裏拿着一柄圓滾滾的團扇。(《延禧》裏的葉天士長得真像他hhhh)

清宮裏的團扇

Round Silk F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