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断地改版升级、提升优化。硬件上,“大脑”的反映速度越来越快、“肚子”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软件上,操作系统越来越人性化、应用APP越来越智能化,满足了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需求。

就拿教育行业的教辅类APP来说吧,本是移动互联网加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个有效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学习时空,让学习随时随地就可进行。同时,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乐了!家长愁了!如何是好?

然而,任何一种科学技术产品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有利,用不好,有害。近几年,学习类APP五花八门,套路丛生,极具诱惑,呈泛滥化之势。有些孩子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坑”中而不能自拔。这不,对于学习类APP,教育部发话了,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乐了!家长愁了!学生为什么“乐”?家长为什么“愁”?教育部为什么要“严禁”?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乐了!家长愁了!如何是好?

一是有“毒”。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这些不该有的网络毒品被加载在了学习类APP中。这还了得,这不是给孩子们下套吗?商家唯利是图,公德何在?这类APP就该下狠手整治。

二是有“负”。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成为校外辅导的变种,培训机构的延伸,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是有“害”。学生要上APP,离不开手机,而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视力,对孩子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都有比较严重的影响。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乐了!家长愁了!如何是好?

四是有“难”。手机APP花样翻新,以“免费试用”“可领红包”等为诱饵,极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孩子可能以用手机来学习为理由骗取家长的信任,实则在手机上玩自己喜欢的APP,如烧钱玩游戏,耗时看视频,交友聊QQ等。造成家长老师在学生使用手机上监管比较困难。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用教辅APP一搜,,答案便知,不用自己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了,从此再也不愁难题挡道了;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孩子有了“充足的理由”(再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了)使用手机,从此,孩子再也不愁没有手机“玩”了,当然偷着乐了!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乐了!家长愁了!如何是好?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孩子一有空就用手机,学习不累,乐此不疲,但孩子到底用手机在干什么?家长不得而知,难以监管,当然愁了!

提起有害APP对孩子的危害,有网友给出绝招:直接不许用手机不就完了!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不禁止孩子使用手机,怎么能禁止孩子下载APP呢?对此,我深以为然,然深表无奈。的确,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手机是有害APP大行其道的载体,直接不让孩子使用手机,有害APP就不会发生在孩子身上。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乐了!家长愁了!如何是好?

但是,不让孩子用手机何其难!近几年,因老师或家长制止学生使用手机而造成的师生矛盾、家庭矛盾事件频频发生,甚至有些孩子以命相逼,酿成悲剧。从这种程度来说,手机俨然成了有些孩子的命根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禁止孩子使用手机?该如何是好?

我想,如果不能禁止孩子使用手机,要禁止有害APP对青少年身心的伤害,只能在“防”字上下功夫,

当教育信息化遇上APP的泛滥化,学生乐了!家长愁了!如何是好?

一是在出口上设防。加大对教辅类APP的评估审查力度,在向学生和家长推广使用之前,就要对教辅APP内容进行评估,将那些包含游戏、涉黄、诱导收费、私自收集学校及学生信息等有害APP拒之门外。

二是在入口上设防。学校在教辅类APP的使用上应慎之又慎,宁缺毋滥,把好关口,要充分征求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在管理上不能让教师过度依赖APP,尤其不能将所有作业都转移到APP上面。

对于有害APP对孩子的危害,大家还有什么经历或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