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許多當年名冠四方的中國老品牌早已衰敗,甚至消失殆盡;但也有那麼十來個品牌依舊風生水起,例如茅臺、雙妹和老鳳祥等。中國有15,000個老品牌,有1,500個還活着,150個活的還算不錯,但只有10個能夠稱得上活的很好。死掉的自然是因爲不思變革,被時代洪流沖走了;但活下的卻有着各自不同的存活之道。

雙妹(化妝品)

品牌誕生年代:1898年,香港

1898年,廣生行創始人馮福田在香港創立雙妹,融匯中西美妝方略。1903年,雙妹進駐上海,在塘山路成立上海發行所。七年後,雙妹就入駐了南京路475號,佔據了當時最高端的時尚地標。1915年,雙妹不負衆望,斬獲美國巴拿馬世博會金獎。中國民國時任總統黎元洪爲其親筆題詞“材美工巧,盡態極妍”;而當時的巴黎時尚界用“VIVE(極致)”盛讚雙妹的完美。上世界50年代,中國公私合營之後,雙妹在大陸逐漸停產。直到國貨潮興起,上海家化於2010年重新啓用“雙妹”品牌。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2010年,時逢上海世博盛會,上海家化攜手法國產品開發團隊和蔣友柏設計團隊,重新激活這個百年國貨品牌,將雙妹打造成以上海名媛文化爲個性的高端時尚跨界品牌。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張小泉(剪刀)

品牌誕生年代:1663年(明永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杭州

明崇禎年間,安徽黃山黔縣人張小泉率子張近高來杭州大井巷生產祖傳剪刀。因採用浙江龍泉的好鋼作原料,打磨工藝又精湛,樣式精美,經久耐用,因而遠近聞名。這時,它的牌名還是“張大隆”。直到清康熙二年(1663年)才改名“張小泉”。乾隆年間,“張小泉”剪刀已列爲貢品。1915年曾在美國巴拿馬世博會上獲得銀質獎章。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自古有“南有張小泉,中有曹正興,北有王麻子”的說法。只是歷史無情,曾經的剪刀三狀元,今日也唯有張小泉屹立不倒。中日戰爭之後,中國國內百廢待興。 1956年,在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的號召,中央政府撥款40萬元重建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在張小泉幾代繼承人的帶領下,張小泉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200 萬把。時至今日,它的產品種類發展壯大,包括家用剪、工農業園林剪、服裝剪、美容美髮剪、旅遊禮品剪、刀具系列等共100多個品種,400多個規格。張小泉在中國國內市場覆蓋率和佔有率一直居同行之首,同時產品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地區。

2002年-2007年,他曾先後向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央電視臺等十餘中外電視臺演示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同仁堂(中藥)

品牌誕生年代:1669年,北京

提到中藥,就會想到同仁堂,這無疑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老藥鋪。明朝永樂年間,同仁堂的創辦人樂顯揚的曾祖父樂良舉家遷往京城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爲生。樂顯揚是樂家第四代傳人,早期也是鈴醫,後在皇宮太醫院出任出納文書吏目,收集大量的宮廷祕方、古方、民間驗方及祖傳祕方。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始創同仁堂,位於西打磨廠。1723年,同仁堂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

歷經數代、載譽300餘年的北京同仁堂,如今已發展成爲大型國有企業。這塊金字招牌三百年屹立不倒,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其長期以來嚴把選料關,不管冬寒夏暑堅持爲病人煎藥等鐵的原則。1997年北京同仁堂在上交所上市,2011年實現淨利潤4.3億。當然,中國的中藥文化長青是同仁堂的生命線。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茅臺酒(白酒)

品牌誕生年代:1704年,茅臺鎮

中國國酒貴州茅臺無疑是榮譽、賺錢兩不誤的百年品牌。1915至今,茅臺酒共獲得15次國際金獎。其中,最1915年在美國巴拿馬世博會上“一摔成名”更是被傳爲佳話。

茅臺酒的名諱正式誕生是在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貴州茅臺鎮盛產名酒是自古以來的事情;直到明末清初,茅臺鎮獨步天下的回沙醬香型白酒已臻成型。康熙四十二年,茅臺白酒以品牌的形式大量湧現,例如“回沙茅臺”、“茅春”、“茅臺燒春”。其中,偈盛燒房將其生產的白酒正式定名爲“茅臺酒”。

而現在的貴州茅臺酒廠成立於1953年,是貴州省委將當時最大的恆興燒房收購,並將另外兩家燒房合併進來後,成立的國營茅臺酒廠。2001年貴州茅臺億31.39元的發行價在A股上市,現在股價已經翻了近十倍,股價接近250元;並且曾經以500元的驚人股價一覽衆山小,成爲歷史上最貴的牛股。今年上半年,貴州茅臺淨利潤高達70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約43%。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歷史文化如何變遷,中國人對白酒的鐘愛卻始終不減,茅臺酒的醇香以及悠久的歷史令其國酒地位日益穩固、長盛不衰、價格居高不下。相應的,中國也需要茅臺酒這樣一個百年招牌穩固其日益衰敗的民族文化。

謝馥春(化妝品)

品牌誕生年代:1830年,揚州

清道光十年,江南揚州一家香粉鋪子的鴨蛋粉面世,飛速傳遍大江南北,被奉爲清廷貢粉。這家香粉鋪子就是謝馥春。1915年,謝馥春曾榮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銀質獎章,成爲當時的中國化妝第一品牌。

近兩百年來,政權幾經更迭,中國經濟幾番改制,但是這個中華老字號品牌並沒有隨着歷史的洪流消失殆盡。1988年,揚州謝馥春日用化工廠年度總產值1,000萬,佔揚州市化妝品行業的80%以上。1991年,它曾被作爲禮品贈送給朝鮮領導人金日成。2003年,謝馥春曾因生產萎縮爲歇業清算。但是短短兩年之後,這個百年品牌重生,迴歸公衆視野。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歷經兩百年,謝馥春幾乎維持着原本的樣貌:天然成分、紙盒素描、青花瓷瓶;似乎也沒有變革的打算。現在的它當然不復當年風光,但是也並不衰敗。二十歲的小姑娘也是爲數不少的青睞者。現在謝馥春主要分佈在中國各大古鎮和景區商業街。另外,它也順應了電商時代,在淘寶開了自家旗艦店。謝馥春雖爲變革,卻抓住了終端市場。這也要是它的存活之道。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老鳳祥(飾品)

品牌誕生年代:1848年,上海

老鳳祥無疑是目前爲止最成功的百年品牌之一。但1848年,老鳳祥初創之時,還只是一個前店鋪後工廠的小作坊,店鋪設在上海大東門大街。歷經百年洗禮,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老鳳祥已經成爲中國九大銀樓之一,以製作金銀首飾、中西器皿、徽章珠翠、琺琅鍍金等聞名。

由於近百年來的政權更迭、經濟大動盪,老鳳祥一度歇業,後幾經重組改制。1992年老鳳祥上市上交所。1998年,中國第一鉛筆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控股“老鳳祥”,並最終在2009年,“中國第一鉛筆”正式更名爲“老鳳祥股份”。如今的老鳳祥擁有上海門店70多家,全國連鎖銀樓、專賣店近千家,其城隍廟旗艦店更是坐擁5千多平方米,是全國獨立品牌銀樓之最。而其公司旗下也有老鳳祥銀樓、老鳳祥首飾研究所、老鳳祥珠寶首飾、老鳳祥鑽石加工中心等20多家子公司,和4個專業分廠。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老鳳祥2012年上半年淨利潤約3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約11%。

全聚德(餐飲)

品牌誕生年代:1864年,北京

全聚德始建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40年的歷史,創始人是河北冀縣人楊全仁,以做北京烤鴨聞名,其首創的掛爐烤鴨,色香味都更優於原來的燜爐烤鴨。1952年公私合營後,全聚德新設了分號,擴建了老店。原中國總理周恩來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鴨席”選爲國宴。1993年,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的成立翻開了全聚德歷史的嶄新一頁。

經過長期發展,如今的全聚德形成了以獨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鴨爲龍頭,集“全鴨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於一體的全聚德菜系,在中國餐飲業500強中,全聚德排名爲中式正餐之首,被譽爲“中華第一喫”。其全年營業額有7億多人民幣,每年銷售烤鴨300餘萬隻,接待賓客500多萬人次。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張裕(葡萄酒)

品牌誕生年代:1892年,煙臺

1871年清朝末年某個夏夜,在印尼雅加達的的法國領事館酒會上,張弼士與法國領事的一番閒談,讓煙臺荒郊的葡萄園成爲了他的一樁心事。這位法國領事談到,苦於征戰的法國士兵用郊外的野葡萄釀酒後口感極佳,夢想戰後留在這裏做葡萄酒生意。此後,張弼士在公務之餘開始考察煙臺的葡萄園種植和土壤水文狀情況。十九年後,他投資300萬兩白銀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那個時候,他一定沒有預料到這個品牌的生命力比任何政權更加頑強,它穿越了重重戰火、歷經數次接管和政權更迭仍舊屹立不倒,並且日益發展壯大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現在,張裕已經發展成爲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經營企業。2009年底,張裕在寧夏青銅峽市新增種植園2.4萬畝,成爲其第二大生產基地。今年,張裕的品牌價值約爲90億人民幣。

張裕公司的百年大酒窖素有亞洲奇觀之美稱,當年前後建了3次,歷時11年才完成。沿螺旋式的石級下行數米,便來到了地下大酒窖。該酒窖始建於1894年,沉入地下7米,低於海拔1米,整體方位北距海邊不到100米,佔地2,666平方米。酒窖雖傍海所建,又低於海平面,但不滲漏,四季常溫14攝氏度左右。酒窖用中國傳統燒製的大青石砌成,縱橫交錯,共有8個幽深的拱洞。拱洞交錯連環,有如迷宮,無人指點難以找到出口。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上海冠生園(餐飲)

品牌誕生年代:1915年,上海

即使是在94年後,“冠生園”三個字依然隨處可見。冠生園的蜂蜜在上海市場佔有率高達70%,在中國瓶裝蜂蜜市場佔有率排第一位。另外“大白兔”奶糖也是其旗下品牌,暢銷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成爲幾代人的甜蜜記憶。

1918年,民族資本家冼冠生(原名冼柄生)在上海開了一家自產自銷糖果、蜜餞和各類糕點的食品店,店名爲“冠生園”。由於冼冠生非常注重廣告宣傳,所以冠生園在短短几年後就成爲上海灘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它的果子露和牛肉乾成了上海時尚青年最喜愛的食品。1928年,冼冠生沿江而下,在南京、武漢、成都、昆明等沿江城市開設了十幾家分店。1934年,當年的電影皇后胡蝶爲力士香皂拍廣告不久後,被冠生園邀請去爲其月餅展銷會剪綵,並與冠生園特大月餅合影。隨後,胡蝶與冠生園特大月餅合影的巨幅廣告傳遍上海灘,冼冠生也因此成爲上海灘的“月餅大王”。到1949年,冠生園在全國各地設分店37家,已發展成爲當時中國最大的食品企業。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解放後公私合營,冼氏控股的冠生園股份有限公司解體,更名爲冠生園食品廠,其原先的分店散落各地,與上海冠生園再無聯繫。

冠生園集團擁有“冠生園”和“大白兔”兩大商標,主要生產和經營大白兔糖果、冠生園蜂製品、華佗十全酒、佛手調味品等上千個品種的產品。年銷售額約60億元。

蝴蝶縫紉機(機械)

品牌誕生年代:1919年,上海

曾經八十年代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就是蝴蝶牌縫紉機。它是一個時代的身影。

1919年,民族資本家沈玉山創建了協昌縫紉機廠,開始生產蝴蝶牌縫紉機。1966年, “蝴蝶”正式成爲該廠縫紉機產品的商標,並在全國聲名鵲起。上世紀80年代,“蝴蝶”迎來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當時,全國有80多家縫紉機制造廠,幾百家零件配套廠,而中國縫紉機產量的峯值曾一度達到過1,287萬臺這個數字。那時,上海市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不過三四十元,一臺縫紉機要150元,但只要能分到一張票,人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買下那臺刻着金色蝴蝶花紋的黑色縫紉機。但在進入90年末期後,成衣市場風生水起,縫紉機市場也相應沒落,很少再有人願意在家縫製衣服了。上海的家用縫紉機廠難以爲生。

十大歷史民族品牌,爲何百年不衰,最早的康熙年間

但 “蝴蝶”並未死,它與“蜜蜂”等商標於2000年被上工股份收購,交給了進出口公司,開始轉向外銷市場。雖然利潤嚴重緊縮,但是這個品牌確實是世界上銷量最好的兩款縫紉機械之一,另一個品牌是美國勝家。從2000年到2008年期間,“蝴蝶”的海外年銷量約爲44萬到近60萬臺。它的最大需求地是非洲,佔 “蝴蝶”全部海外銷量的50%。近幾年,“蝴蝶”收購了德國專做工業用縫製設備及自動化縫紉裝置的上市公司杜克普,將目光投向了歐美市場的工業縫紉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