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元代

你会想到什么?

是忽必烈的开疆拓土

郭守敬的巧妙治水

赵孟頫的书画绝伦

还是关汉卿《窦娥冤》的千古绝唱

其实,这些都与元大都

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城 市

文化范

说北京,为什么不能不说元大都?

“元大都城以湖泊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在我国历代国都建设中实属创举” ——侯仁之

“没有元大都,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陈高华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完全体现了自北宋汴梁以来开放式街巷制的设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典型,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徐苹芳

元大都对于北京有多重要

从这些重量级学者的评价可见一斑

元代——元朝

中国历史的一环

上承辽金,下启明清

元大都的兴衰过程

也面临着诸多“城市病”

和今天城市发展的问题有何异同

元人拿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对今天的北京有何启示

让我们跟着《北京城市史》系列专著中

《元代京畿地理》一卷的作者丁超

去探索其中的答案

城 市

文化范

元大都在哪儿?

元大都,既是一座城

也是一片地域

元大都、上都分别位于大都路、上都路

元中都位于兴和路

大都路、上都路、兴和路

就构成了元代京畿范围

▲元代京畿范围示意图

元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城

大都路则包括

今北京、河北、天津的部分地区

元代京畿地区的地理特点就是

涵盖农耕区和畜牧区

包括草原、山地、平原、海滨等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

这样也便于扩大城市的腹地范围

便于对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

经济物资的掌控

城 市

文化范

在北京大量养马,马吃什么?人吃什么?

虽然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

北京的地理条件更适合农耕

但从自然地理区划上讲

北京其实位于农牧交错带

而长城大致就是农牧分界线所在

至于北京是否适合养马

要看季节

春夏季节

显然不适合养马

一是气温,一是妨碍农业生产

但秋冬季节

北京地区远比草原地区适合养马

因为北京是农耕区

农业物产(庄稼秸秆、豆类)相对丰富

而且气温也要高一些

元代北京有多少马呢?

按照《元史》的记载:

大德十一年(1307年)十一月

大都地区有9.3万余头马驼

和新增的5万余马匹

至大元年(1308年)

大都路及其它各路

饲养马匹有21.3万余匹

经核减剩下11万匹

至顺二年(1331年)

明确记载说大都城内有马驼6万匹

这么多马自然需要大量饲料

现代草地学研究表明

按照北方惯用的

羊单位或绵羊单位

1个羊单位即

一只成年绵羊在正常放牧下

日食鲜草4—6公斤

而1峰骆驼的日采食量

折合为7个绵羊单位

1匹马的日采食量

折合为6个绵羊单位

至顺二年(1331年)

大都城饲养6万匹马驼

假定全是马匹

就要吃掉黑豆近3万吨

麸子7万多吨

秆草近5万吨

今天,北京全市

理论上能够承载的马匹数量

约为7.5万匹

实际载畜量约为6.9万匹

所以说,元代北京的

耕地、草地资源是有限的

农业、畜牧业的技术上限达到后

只能通过扩大面积

来获得耕地的粮食、牧草产出

这就导致了不可调和的农牧矛盾

城 市

文化范

“北京”缺粮,谁给补?

元朝时

为了解决北京地区

粮食不够的问题

当时的统治者也是煞费苦心

先通过屯田来本地解决一部分

▲元代京畿屯田分布示意图

更多的还是要靠外地输入

元朝中央政府掌控的粮食主要来自

江浙、河南、中书省、江西、湖广五地

江浙行省的税粮数量

占到全国总额的36%

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的税粮

占到全国总额的53%

中书省也就是京畿地区

供应的税粮不足20%

饲料也是来自北京以南的地区

▲元代岁入税粮分省比例示意图

其实,元朝统治者这种

“攫取”东南江浙地区的做法

并不少见

这种“劫富济贫”的粮食解决策略

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都施行的

中国历史上的大运河开发

隋唐时期对洛阳的依赖

北宋定都开封

都是因为这些地方有相对便捷的漕运

可以控制和利用江南地区

也正是由于江南地区的富庶

唐朝后期

中国经济中心开始逐渐

由关中、中原南移至江南地区

其实元朝的这种“南粮北上”

和今天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相比

从本质上说

都是通过人为手段

突破自然资源分布的天然局限

满足首都巨大的资源需求

但不同的是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

当今资源跨地域调配的能力和效率

远远超过了历史时期

城 市

文化范

元大都、元上都,究竟谁是“首都”?

元朝实行的两都巡幸制

简单来说就是

皇帝到元上都、大都两个地方

所谓首都,是首要的都城

但在元朝统治者看来

两个都城同样重要,难分主次

可称为“双都制”

都城职能季节性轮换

通俗的来说就是

皇帝在哪儿,哪就是首都

至于元人设置双都制的目的

在于巩固草原民族的根据地

同时利用汉地农耕区的经济资源

城 市

文化范

北京这么多人是什么时候来的?

《北京城市史》这套书中

有一卷是《历史人口地理》

是北京大学的韩光辉教授所作

讲述了从辽金到民国的人口发展过程

今天北京的2千万人口

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结果

辽朝鼎盛时期

北京城市人口不到16万

金朝鼎盛时期

北京城市人口约40万

元朝鼎盛时期

北京城市人口约95万

明朝鼎盛时期

北京城市人口96万

清朝光绪宣统年间

城市人口约100多万

1948年北京市域人口400多万

城市人口约200万

2017年底

北京市域人口2170.7万

可以看出从百万级

到千万级城市人口

主要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剧增

从人口变迁的过程

也能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个城市地位的升降

职能的改变

直接影响着人口的规模

如果是陪都

那么人口肯定比一般性的城市要多

如果是首都

人口一般会是全国最多

在世界各国也普遍是这种规律

另外,人口的损耗也与城市地位密切相关

既然是首都是统治中心所在

那么在王朝的更迭中

也就是战争攻伐的主要对象

所以在一个朝代的末期

首都的人口一般处于一个流散的过程

民间有个说法叫

“小难进城,大难进乡”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朝代更迭的时期

城市尤其是首都就是军事斗争焦点

所以北京一般在王朝末期

就处于一个人口流散的过程

而在王朝建立初期

作为首都就会被采取行政措施

或者免税等其它手段

把人口迁到这里

所以人口和城市的整治命运

是密切相关的

元朝京畿的城市发展问题

和今天我们面临的“城市病”

很多时候本质是相同的

这个本质就是城市发展对周边物质的需求

虽然物资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但它都是要依赖于周边区域

如何协调城市发展规模

与周边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状况

在这之间构成协调发展

比如说,资源不够了怎么调配?

地区承载力到了上限怎么办?

京畿一盘棋怎么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在这些方面

元大都的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本期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北京城市史》系列图书

《元代京畿地理》一卷作者 丁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