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年前的今天(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標誌着中國在近代第一次被傳統意義上的弱國打敗。如果說被英法打敗算是舊時代面對新時代的失敗,對日失敗則讓中國最後一絲大國顏面喪失。期間連談判的李鴻章都被擊傷。此時李鴻章求老朋友別把中國逼上絕路,收到的回覆只是“但有允與不允”。

  現在的春帆樓與日清和談紀念館

  “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這句李鴻章的絕筆詩,一方面是李鴻章個人的無奈,也是對於整個國家努力而不得的擔憂。昔日的努力,從今天來看自然有其不足,但是拋開後世“上帝視角”的後見之明,洋務派的所做作爲也是幾千年的慣性和百年的屈辱中尋找平衡點的努力。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國人提起日本,總會加一個“小”字,除了身高問題外,其實更多是心理。

  和談浮世繪

  “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可以說是形容近代中國狀態的精闢之言。一個小國敢自稱“大”日本帝國,自然是其全方位的強勢。不過,經歷了20世紀艱苦的戰爭與發展,不可否認,至今我們與日本相比依然有很多方面還有差距,但是從作爲臨戰狀態下最有用的綜合國力體量來看,我們無疑早已超越日本,而那個曾經連續壓着中國打的日本海軍,那支曾經被我們看作先進的典型的海上自衛隊,現在來看,除了個別領域,也已經在總體上落於下風。

  直到2010年前,海上自衛隊相對人民海軍還是有優勢的

  作爲九十年代的軍迷,我們無法知道更老的軍迷是什麼樣的,但是至少在我們剛剛開始瞭解軍事的時候,日本海自還是強大的,我們還是很“土鱉”的,那時,一艘大隅級我們會驚呼這是準航母,一艘金剛級我們會說2020年之前我們都無法超越,看到DDH感覺整個世界都不好了。

  “爲虎作倀”式的演習體現了日本面對中國海軍時的心虛

  然而,在2004年052C出現開始,經歷了幾十年的積累,我們也終於強大起來,尤其是近五年來,我們往往用“下餃子”來形容中國海軍。無力伸張時不得已的“擱置爭議”也越來越能夠理直氣壯的迴歸“自古以來”。當然,我們還是不夠強,畢竟很多東西難以感同身受,就如近日英國拍賣行拍賣掠奪的中國文物。如果我們的艦隊足以隨時打進倫敦,火燒大英博物館,他們敢不立刻無償歸還所有掠奪文物麼?

  雖然是右翼,但是看到這個橫幅大家第一反應是歡樂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昔日多少官兵不是自己不努力,但是裝備不如人,訓練不如人,多少官兵只能用生命去填出勝利。真有能夠對敵人鋪天蓋地的機會,又有誰願意“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用生命對抗別人的鋼鐵,既是崇高的精神,也是一種無奈。近日著名的敘利亞外交官落寞的照片,又何嘗不是我們當年的狀態。

  軍事上打不出來的,外交上又怎麼能拿到

  還記得那個被稱爲打出了敘利亞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代爾祖爾守衛戰指揮官敘利亞共和國衛隊少將,104旅旅長伊薩姆·扎赫丁麼?在終於解圍後,追擊途中觸雷身亡,至少他還等到了反攻的一刻。但是在列強的干預下,即便是俄軍親自上陣,敘利亞在短期內還是見不到穩定的希望。

  你的洗衣粉?

  海外塵氛猶未了,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幾天大家評論,爲什麼美國沒打中俄英法,最精闢的回答是“因爲我們真的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英法攻擊敘利亞那天,正好是4月15日太陽-節。參見原本視如仇敵的兩國之間這半年發生了什麼,再看看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恐怕但凡有點理想的國家都會去考慮“勒緊褲腰帶發展兩彈一星”。

  和平不是求來的

  強而霸,一旦別人強了,復仇自然是美德。強而不霸,這纔是王道,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得出了這個結論,只可惜白猴子們還沒有進化到這一程度,那麼,無論是從維護道義角度而言,還是從最基本的維護我們自己的權益而言,維護並發展一個強大的祖國,都是每個國人的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