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薄命佳人,读者的怜惜之心,为何“不肯略赐袭人半点”?

《红楼梦》里的袭人,虽然是个丫鬟,一个荣国府的“下人”,可全书看去,无论是她的故事起止,还是相关的行文篇幅,可比一些“主子”、“姑娘”要多得多

如《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史湘云,二十几回才出场,还是以小丫头传话的形式一笔带过——“史大姑娘来了”,其他讯息,散落于全书的边边角角。

而袭人,在第三回就和宝、黛、钗一起出场了,不仅如此,惜墨如金的曹公,还给了这丫鬟一篇非常正式的介绍:“原来这袭人原是贾母之婢…………”。

这么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作者赋予一个“贤”字的女子,在读者的眼里,却变得很不堪——“狡巧伪诈”、“工于心计”、“踩着众人往上爬”!

“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袭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抨击?想必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和下面这件事是分不开的!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作为母亲的王夫人,自然要查清,是“谁在老爷跟前下的火”,差人唤宝玉身边的丫头去问话,袭人就“自告奋勇”的去了。

接着发生的一幕,就是著名的“袭人进言”,大致意思就是:宝二爷也该老爷教训一下才是,再这么下去,不务正业、学无所成不说,因园里的姑娘、丫头们都一日日大了,若再有“不才之事”发生,岂不毁了二爷一生的品行?所以怎么想个法,让二爷搬出园子住才好。

袭人把宝玉身边的姑娘、丫鬟,凡沾得上边儿的,都牵扯进来编排了一通——“渐渐大了、会沾累宝玉”,唯有自己,一个没地位、说话没分量的小丫头,为此“日夜悬心、只有灯知道罢了”。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明于事理又合乎礼义,加上时而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情态的合理运用,王夫人是“点头叹息”,一口一个“我的儿”,夸她是“真正好孩子”,临了嘱咐道:“以后我就把他(宝玉)交给你了,好歹留心”。

同样是薄命佳人,读者的怜惜之心,为何“不肯略赐袭人半点”?

这次精心策划又不失时机的进言,让袭人得到了宝玉准姨娘的宝座,自此,袭人的工资,不再是当丫头的一两银子,而是姨太太的标准——二两银子一吊钱!

靠踩着众人的头,袭人坐上了宝玉准姨娘的宝座。后来“晴雯被撵”,无形当中,她又扮演了一个在读者心中性质更为恶劣的角色——“告密者”(是否属实有待考证)。

这样的袭人,不仅读者嗤之以鼻,就连许多客观、理性,辩证思维的学者,同样喜欢不起来,可笔者的看法:不可断章取义,袭人有她的无奈,她也是个薄命可怜的女子!之所以做出这事,她有难言的苦衷!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淋雨回来,正没好气,把误以为是小丫头的袭人重重踢了一脚!这一脚可不得了,袭人肋上青了碗大的一块,一时睡下,梦中作痛,咳嗽不止,宝玉拿灯一照:只见一口鲜血在地!

袭人心内早已凉了半截,因素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的滴下泪来”。

这对袭人是个天大的打击!

首先,此事若传到王夫人、贾母等人耳朵里,袭人的结果只有一个:被撵出去。

咳中带血,在那个年代来说,和痨病的症状太像了。贾府对“女儿痨”,是唯恐避之不及,晴雯、尤二姐就是最好的例子,得知她们死讯,贾府的态度是:“或一烧,或乱葬岗埋了”,“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所以一旦得知袭人“咳中带血”,任袭人再怎么“心地纯良”、“恪尽职守”,也断不会留她在宝玉身边。

所以宝玉要连夜请医调治时,袭人叫他千万别声张,闹得人知道,明儿悄悄请大夫进来瞧就是了……其中苦处确实“难言”。

其次,纵使此事没传出去,自己也是个“岁月不保”之人了。

对这样“常听人说”的话,类似民间的俗语、老一辈的经验,袭人是深信不疑的,比如紫鹃哄宝玉说她林妹妹要回南去,宝玉回到房里,是“眼也直了、话也不说了”。

袭人不敢造次,先请了李嬷嬷来瞧,当李嬷嬷说了“不中用了”后,袭人才哭了起来……因袭人知李嬷嬷年老多知,如今听她这样说,袭人便信以为实,

所以,看到自己“少年吐血、年岁不保”的“事实”,袭人将日后争荣夸耀的心都凉了!

同样是薄命佳人,读者的怜惜之心,为何“不肯略赐袭人半点”?

​家里,袭人已是打定主意“死都不回去的”了,她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宝玉的姨娘,这事本可水到渠成,慢慢筹划,可在被宝玉踢了一脚,自己“咳中带血”之后,就多了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决定的是她一生的命运!

所以,她必须要尽早采取行动,以免夜长梦多.......毕竟想成为宝玉姨娘,不是她一个人的“专利”,而是多少人眼里的“香饽饽”。所以,才有了第三十四回中,我们看到的“袭人进言”这一情节。

袭人,和薄命司册子上其他女子一样,也是位薄命佳人,而她的薄命,更是体现在她的“无可奈何”之中!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袭人的判词。“枉自”、“空云”、“堪羡”、“谁知”,这八个字当中的无奈,谁又能体会到?

命运给了她太多的变数:从小被母兄贱卖,幸而卖到贾府;到贾府中又幸运的服侍了宝玉、找到了人生拼搏的目标;本可水到渠成的事,又因宝玉的误会,差点年岁不保;好不容易获得了准姨娘的地位,最后又终究与宝玉无缘。

作为一个只比宝玉大一两岁的女孩子,她没读过书,孤身一人在贾府,对于这些变数,袭人只能按她的小见识,来积极小心的应对,她的方式或许自私、言语或许有所偏颇,但人性就是如此,谁是绝对公平的?谁又能说自己是个“无私的圣人呢”?

读红楼至此,不由得感叹,曹公写人并无褒贬臧否之意,而世人多有是非对错之心,且误解袭人多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