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BBC紀錄片《王朝》播出期間,艾登堡告訴《觀察家報》:過於強調人類破壞自然只會導致觀衆換臺,《王朝》含蓄展示人類給動物帶來的生存壓力,但又具備可看性,對終日受英國脫歐、特朗普等壞消息轟炸的觀衆來說是“巨大的解脫”。當時的動物園會通過野外遠征收集稀有動物,於是艾登堡跟倫敦動物園合作,拍攝其野外收集過程,再將那些動物帶進演播室近距離展示。

樓主的話:

喜歡看自然紀錄片的小夥伴,一定知道“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艾登堡

標誌性的藍襯衫,卡其色褲子,恍如耳語的嗓音,這位BBC王牌配音陪我們見證了無數震撼人心的鏡頭,爲我們講述生命的奇蹟。之前,樓主給大家推薦的《地球脈動》《我們的星球》《王朝》也都是由他完成配音的。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南方週末》,這位93歲老頭,正在邁過職業生涯的第67年,他還會陪伴我們多久,不得而知。但只要他還在解說,還在帶我們看自然之美,這就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對嗎?

紀錄片《生命的進化》引入美國時,美方曾要求用好萊塢明星的聲音替換大衛·艾登堡的旁白。近40年過去,艾登堡的聲音和名字都成爲自然紀錄片的品質保障,但他堅稱一些功勞被錯誤地歸到自己頭上,那些震撼人心的鏡頭可是由攝影師們拍攝的。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1992年拍《冰雪的童話》時,在靠近南極圈的南喬治島,艾登堡與一隻漂泊的信天翁雛鳥。 (資料圖/圖)

艾登堡的經典標誌是藍襯衫和卡其色褲子,當然還有那恍如耳語的嗓音。這種令人愉快又肅然起敬的聲音出現在《地球脈動》《藍色星球》《冰凍星球》等著名的自然紀錄片中,成爲無數人的自然啓蒙和童年回憶。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藍色星球》劇照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地球脈動2》劇照

艾登堡生於1926年,26歲時加入英國廣播公司(BBC),長期從事電視和自然紀錄片製作。他不大會用手機,不會開車,也不用電子郵件,眼下仍通過郵遞信件溝通工作。

2019年4月,由艾登堡擔任旁白的紀錄片《我們的星球》和《氣候變化:事實真相》分別在網飛和BBC開播。豆瓣網目前僅有前者獲得評分,高達9.8分

艾登堡贏得了衆多讚譽。1985年,英國女王授予他爵士勳銜。2006年,他被媒體選爲“英國最受信任的人”。

隨着環境議題越發突出,他也遭到質疑和批評:作爲具有巨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自然紀錄片老兵,他的主要責任到底是科普還是說教,是娛樂大衆還是教育大衆?

2018年,BBC紀錄片《王朝》播出期間,艾登堡告訴《觀察家報》:過於強調人類破壞自然只會導致觀衆換臺,《王朝》含蓄展示人類給動物帶來的生存壓力,但又具備可看性,對終日受英國脫歐、特朗普等壞消息轟炸的觀衆來說是“巨大的解脫”。

英國作家喬治·蒙比爾特在《衛報》撰文,批評艾登堡在自然面臨危機時仍用紀錄片營造一切安好的童話世界。他引述業內人士觀點稱,描繪看起來未被染指的生態系統越來越困難,他們“必須比從前更加小心地選擇攝影機的角度,才能排除破壞的痕跡”。

“喬治談論的是向信衆佈道。”艾登堡回應,電視製作人面對的是更廣泛的觀衆。

蒙比爾特的文章引來上千條評論,《衛報》隨後又刊登四則替艾登堡說話的讀者來信。人們爭論,艾登堡的紀錄片在傳遞自然保護信息時是否過於含蓄,是“客觀和平衡”還是“迴避和誤導”,以及效果是“愛它便會保護它”還是“喜愛未必導致行動”。

對於自然界遭遇的威脅和破壞,艾登堡比常人更爲敏感,但他並未立即成爲生態衛士。不過,自1980年代以來,他的紀錄片在最後一集總是傳遞自然保護信息。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王朝》劇照

艾登堡向《時代》雜誌坦承,他不想僅憑觀察就作出判斷。他認爲,用發生在特定地點的一件事證明一種全球現象是非常危險的。

直到2004年,美國環境科學家Ralph Cicerone的一次演講,才讓艾登堡確信人類活動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從那以後我就不遲疑了。”他說。

2017年的《藍色星球2》詳細揭示了塑料如何進入海洋生態圈的食物鏈,以及嚴重後果。片中,在海上覓食多日的信天翁一無所獲,只能用滿肚子的塑料餵養雛鳥。英國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大臣邁克爾·戈夫看後爲海洋遭到破壞的畫面所縈繞,開始考慮減少塑料污染的提案。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藍色星球2》劇照

01

從小到大,艾登堡都渴望瞭解遠方。

1934年,艾登堡觀看了人生第一部自然紀錄片,一位戴帽子的英國大叔出現在鏡頭前,用擬人方式打趣南非達森島上呆萌的企鵝。他叫切裏·基爾頓,是世界上最早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之一。“基爾頓的影片激發了我童年的想象力,使我夢想有朝一日遠渡重洋拍攝野生動物。”艾登堡回憶道。

“二戰”結束那年,艾登堡進入劍橋大學學習自然科學。他畢業後去海軍服役,希望被派駐到浪漫而刺激的遠方。老水手們談論着錫蘭(注:今斯里蘭卡),他便跟每個可能做決定的人說自己想去錫蘭,但最後被派往國內的預備役艦隊。

1950年,艾登堡在出版社做編輯,校對和計算字數之類的工作令他度日如年。辦公室窗外是聖保羅大教堂的鐘樓,指針都彷彿挪動得異常緩慢。他看到報紙上的BBC招聘廣告,意識到這也許能幫助自己實現夢想。

艾登堡起初沒有成功,不過簡歷被BBC的電視製作人瑪麗·亞當斯看中。亞當斯於1937年BBC電視服務初創時加入,是公司第一位女性電視製作人,當時正爲新建立的部門招攬人才。

1950年代初,電視還是個新傢伙,BBC的那個頻道也是全英國唯一。艾登堡沒怎麼看過電視,岳父家是他周圍唯一有電視的人家。培訓過後,他加入了亞當斯創建的新部門。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在新幾內亞拍攝《動物園探奇》時,艾登堡用三塊鹽與俾格米人換了一隻白色鳳頭鸚鵡。它的翅膀在年幼時受傷,被艾登堡帶回英國家中飼養。 (資料圖/圖)

艾登堡參與了音樂等節目的製作,但最大的興趣還是野生動物。當時最受歡迎的動物節目把猩猩、蟒蛇和鸚鵡等動物帶到演播室裏拍攝,動物們並不老實,有時弄髒主持人的衣服,咬他兩口,或者從籠子逃跑,再被守在一旁的動物飼養員抓回去。

艾登堡希望向觀衆展示大自然裏的野生動物,但他知道BBC不可能出錢拍野生動物電影。當時的動物園會通過野外遠征收集稀有動物,於是艾登堡跟倫敦動物園合作,拍攝其野外收集過程,再將那些動物帶進演播室近距離展示。

1954年9月,艾登堡與倫敦動物園的傑克·萊斯特一道飛往西非。他第一次離開歐洲,一路上眼睛睜得特別大。飛機中轉兩次,三天才到達目的地。大家在塞拉利昂逗留兩個月,每到一處就拿出圖片向土著居民打聽附近的野生動物。

出發前,艾登堡問萊斯特什麼動物是沒人見過的。萊斯特回答,有一種叫白頸巖鶥的鳥很少有人見過。但“白頸巖鶥探奇”顯然難以吸引眼球,艾登堡乾脆給節目起名《動物園探奇》。

節目分爲六期,每期都以“我們繼續尋找白頸巖鶥”結束。第五期即將播出前某天,艾登堡坐在敞篷車裏等紅綠燈,旁邊的公交車司機搖下車窗向他喊道:“哎,大衛,那什麼‘白頸石眉鳥’,你到底抓到沒有?”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在肯尼亞,艾登堡小心翼翼地與母獅艾爾莎打招呼。艾爾莎由亞當森夫婦撫養長大,亞當森太太將它的故事寫成《生而自由》一書。 (資料圖/圖)

02

從記事起,艾登堡就養動物了。他家有一座大溫室,飼養各種熱帶魚,還有他騎單車從野外抓來的青蛙和草蛇。1950年他和簡·奧里爾結婚,每次遠征歸來都帶回一些動物,他們在倫敦里士滿的家越來越像動物園。

簡擅長照料動物,曾受倫敦動物園委託照顧病重的長臂猿寶寶。她縫製布袋,不離身地把小長臂猿帶在身邊。簡接電話時,它也要坐在“媽媽”膝頭,對電話那頭的人打嗝。他們照看過的絨毛猴威廉非常依戀艾登堡,很善妒,一見他把五歲的女兒摟在懷裏,就馬上衝上去硬擠進兩人中間。

這段時間,電視和攝影技術不斷更新。艾登堡剛加入BBC時,彩色電視尚未興起,演播室的攝影機是1936年的古董型,又大又重。適於野外拍攝的只有發條式16mm攝影機,每拍2分40秒就得換膠捲。膠捲感光度低,長焦鏡頭不成熟,很多影片都選擇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場地拍攝大型動物。

因攝影機會發出刺耳噪音,攝影時無法錄音。1950年代末在新幾內亞拍天堂鳥時,艾登堡只能等攝影師拍完纔開始錄音,剛錄兩聲鳥叫,鳥兒就飛走了。爲烘托畫面,他把兩次叫聲做成循環播放的音軌。不料一位動物學家來信,對天堂鳥叫聲中嚴格的規律性特別感興趣,問他是否能爲科學雜誌撰文詳述。

很多地點和動物當時尚未在電視上出現過。“人們知道大象和長頸鹿長什麼樣,但我們拍的科莫多巨蜥在任何動物園都看不到。我們第一個拍攝馬達加斯加狐猴,也是第一個在野外拍攝天堂鳥求偶行爲的。這些都是全新的。”艾登堡說。

1960年代初,技術進步解決了音畫無法同步收錄的難題,鏡頭和膠捲質量也得到提升。野外拍攝可以實時收錄現場聲,不必把動物帶入演播室就能拍到細節。《動物園探奇》持續多年的“野外+演播室”模式過時了。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艾登堡與他的好朋友黑猩猩簡,簡是1950年代《動物園探奇》裏深受觀衆喜愛的大明星。 (資料圖/圖)

人們對動物的觀念也有所變化,抓捕野生動物用於展覽逐漸不合時宜。艾登堡曾追逐一隻食蟻獸,抓住它的尾巴讓攝影師拍攝,還挖過一窩海龜蛋當加餐。多年後接受《衛報》採訪時,他表示後悔:“我希望我沒有那樣做。”

03

《動物園探奇》系列終結時,艾登堡已經頗爲成功。他感到自己需要改變。

得到BBC和人類學教授雷蒙德·弗斯的特許,艾登堡轉爲兼職製作人,半年工作,半年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讀人類學碩士。人類學方法對他有所衝擊。他習慣了動物學家的客觀、臨牀式的研究方式,以爲人類學家也用同樣態度觀察人類,但後來意識到人畢竟與動物不同。

與此同時,電視也在升級換代,BBC即將開辦新頻道,採用新的625行掃描線標準,併爲引入彩色電視做準備。BBC2於1964年春創立,成爲繼ITV後的英國第三個電視頻道。

BBC2在成立初期經歷了一番質疑和換人風波,上級希望艾登堡接手。當時BBC2收視羣體小,節目遭遇挫敗,艾登堡認爲“它除了崛起,無路可退”,考慮一夜後接受挑戰。

任職期間,艾登堡籌備了歐洲第一檔彩色電視節目。爲趕在德國之前,他選擇直播1967年的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他還構想出一部以歐洲藝術爲主題的紀錄片,充分展示彩色電視的美妙。

工作八年後,不惑之年的艾登堡辭去管理職務,“重返叢林”。他終於可以放手實現自己的理想——拍攝自然紀錄片。

耗時三年的《生命的進化》是貨真價實的鴻篇鉅製,這部13集自然紀錄片展示了從單細胞到智人的35億年生命進化歷程。艾登堡由此建立了一種經典的自然紀錄片敘事——鏡頭前,他在同一句話裏帶觀衆從一塊大陸跳到另一塊。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生命的進化》劇照

26位攝影師走遍了七大洲,在一百多處地點拍攝,採用了慢動作鏡頭等前沿技術。紀錄片於1979年英國首播,收官時周收視人數達1500萬,超過當時英國人口的1/4。

04

艾登堡67年的漫長職業生涯中,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漫長的時光帶走了家人。前幾年,艾登堡的哥哥和弟弟相繼離世。1997年,簡病危入院,他連夜從新西蘭拍攝現場趕回倫敦。他握住她的手,她回握一下,不久後在結婚47週年之前一天去世。

艾登堡答應繼續投入下一部影片。“當時我已經七十好幾了,但我覺得(做紀錄片)比一個人待在里士滿的家中要好。”他在自傳中寫道。

1952年艾登堡剛進入BBC時,大陸漂移學說還被認爲荒誕,DNA結構仍是未知之謎,如今DNA指紋技術已經應用於動物研究。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碼的一系列技術進步,改變了紀錄片的製作方式,讓觀衆看到以往絕不可能看到的世界。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艾登堡拍攝過的地方,現在有些變成了熱門旅遊景點。

象龜是南美加拉帕戈斯羣島的特有物種,因人類捕殺和物種入侵瀕臨滅絕。1970年代艾登堡拍攝時,人工繁殖初見成效,但象龜的一個亞種只剩唯一的倖存者“孤獨喬治”。它於2012年死亡,所代表的象龜亞種滅絕。

曾經,艾登堡要幾天甚至幾周時間才能到達拍攝地點。2012年他回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我的每次旅程越來越快,越來越短,好像地球變小了;遺憾的是,野生世界也變小了。”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好文推薦

1.別告訴我,你還沒看過這部超級沙雕劇!

2.限制級港劇,每一集都想吹爆!

3.豆瓣9.6,今年最震撼的美劇

4.懷念女神的時代,張敏該復出嗎?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在看點這

自然紀錄片之父,他纔是頂級流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