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16歲的時候,你又在做什麼?

很多人的回答或許是——讀書。

沒錯,在這個年齡,大部分的人還是懵懂的青少年,在學校裏讀書,聽着老師的教導。

但有一個人,他13歲就在街頭創業,16歲就成爲百萬富翁!

他就是香港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

13歲街頭創業,16歲成百萬富翁,85歲成亞洲第二富豪

他13歲家道中落,被迫在街頭賣小喫爲生,16歲就成爲百萬富翁。

此後70多年,他又從事機械設備貿易、石礦建材、房地產、酒店等事業,把自己的小店鋪,做成了一個市值數千億的商業帝國。

在他85歲的高齡,他還以220億美元的淨資產,成爲亞洲第二富豪,僅次於李嘉誠,比馬雲、馬化騰、王健林等人都要高!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呂志和的傳奇人生。

13歲街頭創業,16歲賺得百萬身家

卻一夜失去所有

呂志和祖籍廣東江門,他的曾祖父呂德盈15歲就跑到美國加州,開始了海外打拼生涯。

靠着自己的雙手,呂德盈在美國打下了一片天地,從一個小勞工到經營着數家農場的大老闆,一度是美國進出口市場最大的華人供應商。

在幾代人的奮鬥下,到了1929年呂志和出生時,呂家已經是江門數一數二的富裕人家。

但比財富更寶貴的,是呂德盈白手起家的經歷,呂志和從小就聽着曾祖父的創業故事長大,他深信只要努力,世道再不好也能找到機會突圍。

1934年,爲了躲避戰火,呂志和的父親帶着一家人移民到香港,呂志和在香港過了好幾年無憂無慮的少爺生活,直到1941年。

1941年,日本佔據香港,一夜之間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呂家的生活。

呂志和的父親被迫放棄所有生意,家中的資產也被佔據,呂家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

當時呂志和只有13歲,還在讀初一的他被迫輟學,他甚至親眼見過日軍在自己幾米遠的地方開槍。

原本衣食無憂的少爺,一下子變得三餐不繼,那時候呂家人和其他香港市民一樣,每天喫的只有綠豆和木薯粉,想喫一頓大米簡直是奢望。

但在這樣的困境,反而激發了呂志和的奮鬥慾望,他想起了當年15歲孤身一人前往美國打拼的曾祖父——“他都能熬出頭,難道我不能嗎?”

於是,13歲的呂志和說服父親,開始嘗試做生意。

那麼,做點什麼好呢?

呂志和觀察到,成千上萬的內地人逃難到香港,他們蜂擁而至,對食物很有需求,所以他決定把小食品生意當做自己生意的開端。

在祖母的幫助下,13歲的呂志和先是倒賣花生,積累了一點本錢後,就請來一個食品師傅做熟食加工,在路邊擺攤。

生意雖小,卻鍛鍊了呂志和的才能——他懂得了如何分工協作,達到最好效果,並且如何管理人。

師傅做熟食,他負責跑市場、搞採購,祖母負責銷售,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但真正令呂志和發家致富的,是他的一個發明。

當時市面上食品短缺,製作熟食的原料也難以供應,唯有沙河粉最多。

他靈機一動,回家做起了實驗,把沙河粉超幹後加入糖漿攪拌,做成“沙河粉薩其馬”。

這東西雖然算不上好喫,但熱量夠足,價格也便宜,普通人喫兩三個,一整天都不會餓,這讓當時的勞苦大衆大喜過望。

很快,他所做的“沙河粉薩其馬”就紅了,不少窮人喫不起飯,只能喫他的薩其馬。

等到日本戰敗時,16歲的呂志和已經賺得200萬日本軍票(約50萬港元),這在當時幾乎能買下一條街的房子。

但日本戰敗後,港英政府把港元恢復成香港的法定貨幣,呂志和多年的積累毀於一旦,成了一堆廢紙。

呂志和消沉了一段時間,但畢竟還是20歲不到的年輕人,對生活充滿期望,很快他就振作起來,再次開始在商場打拼。

20歲從零開始,成爲億萬富翁

全靠這3條法則

一夜失去一切,呂志和只能從頭開始,他跟隨姨夫學習汽車修理技術、瞭解機械知識。

他白天學技術,晚上到夜校上課,一邊還在留意市場動態。

他注意到汽車配件的價格變化很大,是一個做生意的機會,於是做了5、6年維修工,他用攢下的錢成立了一家自己的汽車配件銷售公司,大賺一筆。

朝鮮戰爭後,美軍在日本沖繩島留下了大量吉普車、開山設備等施工機械,而當時香港正處於二戰後的建設期,有很多工程,施工機械卻十分短缺。

呂志和看到了這一點,他決心把日本沖繩島的美軍機器倒賣到香港。

爲了做到這一點,他多方奔走,獲得了美領事館的批文,才得以運送機械到香港。

其中的風險也很大,一條船上裝了價值數百萬的機械和吉普車,這些錢都是呂志和到處借來的,一旦失敗他將虧掉一切。

幸好,呂志和的遠見,並沒有讓這一切發生,他在這項生意中大賺一筆,當時年僅27歲。

13歲街頭創業,16歲成百萬富翁,85歲成亞洲第二富豪

之後,他又進軍礦場行業,用幾百萬元從政府手裏買下了一個石礦場,當時香港建築業快速發展,對砂石需求大,又讓他大賺一筆。

在這之後,呂志和屢戰屢捷,到他85歲的時候,他已經成爲亞洲第二富豪!

13歲街頭創業,從路邊的小販到亞洲第二富豪,比馬雲、馬化騰等人都有錢,呂志和到底做了什麼?

具體來說,有三點:

第一、你有多敏感,你就有多成功

呂志和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對市場保持足夠敏銳的結果。

13歲時,他看到蜂擁進入香港的內地民衆,就想到要做食品;

一夜失去一切,他做起了汽車配件,不忘時刻關注市場動態,最後靠做汽車配件生意再度起家;

之後,他發現香港建築市場興旺,又從外地引進了工程機械,自己又投資石礦,最後大賺一筆。

48歲時,他看到香港經濟發展,人們開始追求享受,又投資地皮建酒店。

正如雷軍說的:“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但首先第一步,你要觀察到風口的到來,感知風的方向。

這就需要你對市場保持足夠的敏銳度,對百姓日常生活有足夠的敏銳度。

畢竟只有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才能獲得認可,你發現了用戶的需求,你就是贏家。

正如呂志和說的:

“要生意做得成功,除了靠個人勤奮和運氣外,還要經常留意市場走勢情況,動腦筋找找新思路。”

二、靠譜,是最高級的聰明

呂志和爲人踏實,做生意講究信用,不少人都說他是一個十分靠譜的人,都願意和他合作。

從事機械貿易生意時,美軍讓美國駐港領事館爲他提供擔保,當時華聯建築公司老闆陳炳坤,有榮公司老闆、霍英東的堂弟霍火根都站出來爲他到領事館擔保說明。

1967年香港暴動,呂志和的石礦場生意一落千丈,呂志和資金週轉非常困難。

但由於他爲人誠信可靠,生意夥伴們並沒有刁難他,而是寬容他一定期限,甚至還給予他資金的支持,這樣呂志和才總算度過難關。

曾有一個內地的EMBA學生問呂志和:

“你常強調做生意必須依靠誠信、要老實。在現今弱肉強食的社會,你認爲這樣的作風真的可行嗎?”

呂志和說:“我現在仍然能在商界中生存,不知道這是否算答案?”

不少人無論混職場還是當老闆,都想着耍小聰明,想着怎麼樣才能一步登天,怎麼樣才能快點賺錢。

但他們卻沒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工作隨便就對付過去了,從不認真地做好。

這樣的聰明,其實只是小聰明,因爲最高級的聰明,是靠譜。

有人說,真正的靠譜是: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迴音。”

他們從不誇誇其談,遇到事情會盡力做好,絕對不會辜負別人對他的信任。

哪怕他能力不足,他也會及時反饋,讓別人放下心來。

這種人讓人充滿了安全感,哪怕出了什麼事情,也可以對他絕對信任。

這樣的人,纔是職場和生活中的大贏家。

三、慢慢走,比較快

呂志和有一個能力:善於在不冒進和不保守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他的投資風格以穩健爲主,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業務,哪怕再賺錢也不做。

用他的話來說:

“本來可以做十件事,但爲了穩妥,我通常只做五件,即使大浪來了,也不會全軍覆沒。”

這樣的風格,也讓他失去了不少機會,在香港房地產最火熱的時候,他把精力放在採礦業和酒店業,少賺了不少錢。

但他並不後悔,他始終堅信,做得好比做得大更重要,做得穩比做得快更重要,站得住比站得高更重要。

每5秒賺一臺蘭博基尼

卻把精力全花在慈善上

經過多年的打拼,呂志和的企業已經擴大到地產、建築、建材、酒店、食肆、高爾夫球場、運輸、採礦等多個行業。

2014年,他以220億美元的身家排名亞洲富豪第2名,僅次於李嘉誠,當時,他已經85歲。

有人統計過,他每5分鐘就能賺到一臺蘭博基尼。

有了錢,呂志和並沒有用於享受,生活非常低調,用的只是一臺老舊的三星翻蓋手機,爲慈善投入了不少錢:

他在內地累計支持興建了122所希望小學、中學,捐助了10多所高校,還是家鄉五邑大學的主要捐贈人。

2015年,他更是捐出20億港元,設立了面向世界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


13歲街頭創業,16歲成百萬富翁,85歲成亞洲第二富豪

從一個街頭擺攤的小販,13歲開始打拼,到現在的亞洲頂級首富,呂志和用自己的人生告訴大家:人這一輩子,沒啥不可能的。

哪怕一無所有,也能成就一切;即便歷經風雨,也能打拼出一番成績,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成功的決心和勇氣!

來源: 唐一 創業智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