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員最小僅7歲,最大不過13歲,這場彙集了江陰市20所學校“校園小錫班”精英學員113人,具備準專業水準的演出集中展示了“錫劇進校園”工程在江陰開展9年來的優秀成果,與時俱進的傳統戲曲也成爲對新中國七十華誕的別樣獻禮。”5月22日,“慶祖國七十華誕 賞江南錫劇芬芳”江陰市校園小錫班進京彙報演出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當來自江陰利港實驗小學小錫班的小朋友徐淋彬、陳弘朝唱起錫劇《雙推磨》時,孩子們自信大方、有模有樣的表演和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錫劇風韻,瞬間“圈粉”了首都觀衆。

“推呀拉呀轉又轉,磨兒轉得圓又圓,一人推磨像牛車水,兩人牽磨像扯篷船,推呀拉呀轉又轉……”5月22日,“慶祖國七十華誕 賞江南錫劇芬芳”江陰市校園小錫班進京彙報演出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當來自江陰利港實驗小學小錫班的小朋友徐淋彬、陳弘朝唱起錫劇《雙推磨》時,孩子們自信大方、有模有樣的表演和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錫劇風韻,瞬間“圈粉”了首都觀衆。

既有《珍珠塔·黃金印》《雙推磨·推呀啦呀》《玲瓏女·催嫁》等傳統錫劇經典唱段,也有《江姐·春蠶到死絲方盡》《劉胡蘭·臨別再望衆相親》等紅色經典;既有《吳仁寶》《看風采》等反映改革開放崢嶸歷程和偉大成就的新編戲,也有貼合小錫班校園生活、展現向上風采的江陰市自編實驗教材劇目……演員最小僅7歲,最大不過13歲,這場彙集了江陰市20所學校“校園小錫班”精英學員113人,具備準專業水準的演出集中展示了“錫劇進校園”工程在江陰開展9年來的優秀成果,與時俱進的傳統戲曲也成爲對新中國七十華誕的別樣獻禮。

“躬身黃泥,雨淋日曬在脊背,喫飯養家看老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舞臺上,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三年級學生尤晨冉,吐字鏗鏘,擲地有聲,活靈活現地演繹了全國改革開放先鋒、原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帶領村民“辦廠經營、以副養農拓寬路”的篳路藍縷歷程。就在兩天前,2018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江陰市錫劇團大型錫劇《徐霞客》同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年僅八歲的小戲骨尤晨冉還和“錫劇王子”周東亮同臺飆戲,他飾演的小徐霞客給首都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早在2016年,尤晨冉就在江浙滬“澄星杯”錫劇票友大賽中奪下少兒組金獎。

小小年紀,爲什麼能把錫劇演繹得這麼“靈格”(無錫話,表示“不錯”)?在後臺,記者見到了尤晨冉和陪同他來北京演出的媽媽。尤媽媽介紹,由於自己是錫劇票友,家裏有親人是錫劇演員,從小浸潤在錫劇氛圍中的兒子很早就表現出在這方面的喜愛和天分,四歲時就能唱上幾句錫劇。活潑可愛的尤晨冉宛若從年畫裏走出來的娃娃,但只要說到錫劇,立刻成了個談吐有度、謙虛好學的“小大人”:

“喜歡錫劇是因爲它的音調特別地婉轉圓潤,聽起來特別美,當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只要唱兩句錫劇,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尤晨冉認真地說。他對自己飾演的吳仁寶也有不少認識:他是農民企業家,是一位“改天換地無懼畏”、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英雄人物!

“霧海孤帆遇風浪,失羣的大雁怎飛翔……堅韌不拔山間松,隨處生根河邊楊……”寥寥幾句唱段,連眼神裏都滿是戲的江陰雲亭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周潤琪,把一位在敵佔區開展工作的年輕女共產黨員華小鳳,從迷茫困惑到堅定信心、認識方向的心路歷程演繹得入木三分。從小學二年級進入小錫班學習,經過幾年的刻苦訓練,不久前,13歲的周潤琪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小百花藝術團的越劇方向,未來她將成爲一名專業的戲曲演員。

“一開始進入小錫班,是因爲班上有同學會唱戲,經常出去參加比賽或演出,我特別羨慕他們。進入小錫班後我也經常上臺演出,錫劇讓我變得越來越自信了。”周潤琪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小潤琪說,學習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要甩水袖,一開始我怎麼都甩不好,就在家裏對着鏡子一遍一遍地練習,直到自己滿意爲止。”

2010年以來,江陰大力實施“錫劇進校園”工程。目前,江陰市共有20所學校開設了小錫班,全市中小學設置錫劇通識教育教學課,錫劇融入校園教學,學校校長、老師親自帶頭學唱傳統錫劇。省錫劇團、無錫錫劇院、江陰錫劇團、華西特色藝術團4個專業劇團派出50多名專業錫劇老師常年擔任小錫班藝術指導。江陰市設立“小芙蓉花”獎,每年舉辦一次全市小錫班藝術匯演,爲學生搭建表演舞臺;江陰小錫班9次走上央視大舞臺,應邀出訪韓國進行交流演出,成爲展現江陰風采的一張文化名片。

“錫劇教育通識課程的開設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錫劇、瞭解錫劇進而愛上錫劇;大量的舞臺演出機會讓孩子們得以展示風采、進一步加深對錫劇的喜愛;政府的大力支持、經濟保障和考覈激勵機制則解除了學校和老師的後顧之憂。‘錫劇進校園’九年來取得的成績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成果。”江陰市雲亭實驗小學音樂老師馮品丹說。

“錫劇進校園”工程並不只是專門爲了培養錫劇苗子,擴大錫劇在人民羣衆中的影響力、接受度,培養起更多喜愛錫劇的觀衆,同樣是戲曲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9年來小錫班培養了約5000名學員,而一個學錫劇的孩子就能夠帶動一個家庭成爲錫劇愛好者,這對培養錫劇觀衆有着不可估量的意義。”省錫劇團演員、小錫班指導老師鍾志良說。

爲了做到“曲不離口”,每天小錫班學員們都會進行約一個半小時的專業學習,其餘的時間則學習正常的文化課程。鍾老師介紹,和專業的戲劇學校相比,小錫班更多的是鼓勵孩子們把傳統戲曲作爲一種興趣愛好,拓展他們的生命寬度,而不是要求他們把戲曲作爲未來職業方向,孩子們的錫劇表演水平也大多處在模仿階段,但這並沒有削弱“錫劇進校園”工程的意義。“與錫劇相伴的過程本身就使孩子們得到了巨大的滋養和成長,他們的綜合素質、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鍾志良說。

馮品丹老師則認爲,有一些從小錫班走出的孩子,如周潤琪,最終也許選擇了其他戲曲劇種作爲主攻方向,“但這沒關係,不論是不是成爲錫劇專業演員,這都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