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8月30日電 (時盛英 徐國棟)福建省科技廳30日披露,近日,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題爲《Multidecadally resolved polarity oscillations during ageomagnetic excursion》(《地磁漂移事件過程中數十年際分辨率的極性震盪》)的研究論文。

這一國際性研究成果由海峽兩岸學者歷經數年共同完成。臺灣大學周佑民博士、福建省溼潤亞熱帶山地生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姜修洋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劉青松教授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臺灣大學沈川洲教授和周佑民博士爲共同通訊作者。

業界研究指,地球磁場在最近一百五十年已經減弱了百分之十到十五,若再持續加速減弱,未來有可能會發生地磁倒轉。但地球磁場倒轉究竟會有多快?過程又是如何變化?從兩千年前人類發現地球具有磁性以來,直至今日這些問題依舊成謎。姜修洋教授課題組自2010年開始對貴州北部地區的溶洞進行了系統性調查,2011年11月終於在遵義三星洞採到了含有磁鐵礦的石筍標本。研究人員使用臺灣大學地質系高精度的鈾釷定年技術和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所高靈敏度的低溫超導磁力儀分析,經過四年時間的測量,最後取得180個古地磁數據以及70個定年點,成功重建了發生在十萬年前,具有數十年際高分辨率,歷時一萬五千年的地磁記錄。

研究發現,在十萬年前地球磁場很弱而且非常不穩定,石筍數據顯示出不斷重複發生、相似性極高的不對稱性地磁極南北飄移模式與週期。地磁極從正向(現今地磁的南北方向)僅需一百到幾百年就快速倒轉到反向,隨後馬上反彈,但並非完全轉回正向,而是先轉回到中低緯度區域,然後再歷經數百年到數千年才慢慢轉回高緯度的原正向位置。這種特殊的震盪現象,其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員相信本現象應該與地球內部動力產生地球磁場的驅動作用有關。研究中更驚人的發現是在九萬八千年前,地磁極僅需一百到兩百年之間,即可以從正向快速地完全倒轉到反向。

福建省溼潤亞熱帶山地生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由科技部和福建省依託福建師範大學共同建設。福建省科技廳基礎處負責人表示,該研究論文分別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科技廳的資助。(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