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浪微博的“亞洲新歌榜”,公佈了2018年年度十大金曲。這個榜單一經公佈,引來了一片譁然,說它是華語樂壇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十大金曲榜,絲毫不爲過。

在這個榜單中,TFBOYS家族的三名成員,包攬了其中七首歌曲,其它三首金曲則被黃子韜(2首)和鹿晗(1首)瓜分。用娛樂行業的術語來形容,這五個拿到十大金曲的歌手,都是這個時代的流量藝人。

這個年度“十大” 至少比“分豬肉”真實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HATER 黃子韜 - HATER

“亞洲新歌榜”是新浪微博推出的一個榜單,微博的互聯網屬性使然,也使得這個榜單評選的年度十大金曲,只是一個大數據的統計結果。數據本身不涉及專業性,但數據又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其實,即使是在互聯網還沒出現的時代,美國流行音樂市場也有像“公告牌”這樣純粹以數據進行各項分類排名的排行榜。套用大家都熟悉的一句廣告語,像這種數據類的音樂榜單,它們不生產審美,它們只是潮流的搬運工。

此處不細究這個“亞洲新歌榜”在數據統計上是不是做到了最真實化,但從TFBOYS三名成員能拿到七首金曲這個結果來看,至少“亞洲新歌榜”比起有些人人有份的“分豬肉”型音樂獎,倒更接近事實真相。因爲完全人工干預的獎項,肯定會把十大金曲所能得到的置換資源最優化,讓十個歌手拿到十大金曲,反倒是最具性價比的結果。

至少比起人爲的“分豬肉”,用數據來體現流量,反倒更接近於流行樂壇的現狀。

質疑十大金曲的,大多是“過來人”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觸發(Set it off) 鹿晗 - XXVII+

但“亞洲新歌榜”的年度十大金曲,還是受到了鋪天蓋地的爭議。有些人說十大金曲裏一首都沒聽過,有些人說華語樂壇後繼無人,也有些人因此懷疑金曲的定義,直到開始懷疑人生。而這裏的“有些人”,除了普通歌迷之外,甚至還包括音樂行業的從業人員、資深媒體人,以及圈內的音樂人。

這種反饋結果,如果從社會學和心裏學的角度,倒很像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因爲“亞洲新歌榜”的票選參與者,大多數都是“95後”,這個年度十大金曲榜單,也可以說是“95後”歌迷羣體音樂喜好的一種反應。與之相對應的,質疑並詬病這個榜單的,大部分則都是歌迷羣體的“過來人”。

這些“過來人”,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都有着自己的偶像,而這些偶像如今在華語樂壇的成就,早已經蓋棺定論,甚至永存於殿堂之上。受到這些偶像及音樂作品的影響,也形成了這些羣體各自的審美價值觀,以至於在後來形成一種審美定式。

此情此景,難道不是似曾相識?聽羅大佑長大的一代,看不上聽“四大天王”長大的一代;聽“四大天王”長大的一代,又瞧不起聽周杰倫長大的一代;聽周杰倫長大的一代,後來又將矛頭對向了李宇春、張靚穎等選秀一代……如今,這些屬於不同斷代的歌迷,終於在“鄙視”TFBOYS、黃子韜和鹿晗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但事實結果呢?周杰倫成了華語樂壇劃時代的音樂人,李宇春、張靚穎們除了依舊活躍在第一線外,甚至還在審美、價值觀、正能量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

一首都沒有聽過 怪誰?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我在誅仙逍遙澗 王俊凱 - 我在誅仙逍遙澗

回到音樂層面,這次“亞洲新歌榜”年度十大金曲的爭議,主要還是因爲信息不對稱。

像“一首都沒有聽過”這種論調,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既然已經是年度十大金曲了,竟還能夠“一首都沒有聽過”,而且這個羣體的人數還不在少數,問題出在何處?

其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華語樂壇在近兩三年,確實出現了一個迅速迭代的現象。和影視圈五年不追劇,幾乎就不認識年輕一代男女主演類似,如今很多音樂節目、平臺上的歌手和作品,也和五年前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甚至是從根子上的變化,以至於十年前還在流行的周杰倫、王力宏,如今都已經成了“老一輩音樂家”,成了許多節目裏的導師,以自己的行業經驗訓誡起了後輩。

歌壇代有新人出,這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甚至也是娛樂圈、乃至任何行業的一個必然規律。但這兩年的華語樂壇,在歌手的迭代間,則還有另外一種東西,也在悄然間進行了失代,那就是審美。

就以這次“亞洲新歌榜”的年度十大金曲爲例,有超過半數的作品,都是用EDM方式製作的單曲。這裏的EDM,其實已經不是最早所定義的電音舞曲,而是一種以電音邏輯製作的流行音樂,這種音樂製作方式,如今已經成爲國際樂壇的主流,並且已經滲透到R&B、說唱等等各種音樂細類。也可以說,用EDM的方式進行編曲,已經替代傳統的樂隊模式,成爲了當代國際音樂潮流的主流。

而像鹿晗的《觸發(Set It Off)》,易烊千璽的《Unpredictable》和《Nothing to Lose》這樣的作品,其音樂幕後團隊,甚至直接就啓用了國外知名的音樂人操盤。比如《Nothing to Lose》這首歌曲的製作人,就是曾經獲得過六座“格萊美”獎座的Harvey Mason Jr.,他們本身就代表國際化的頂尖潮流與技術,並讓鹿晗、易烊千璽的這些作品,已經完完全全的國際化。

偶像在迭代 音樂也在迭代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十七 王源 - 十七

除了用EDM的方式製作和呈現歌曲之外,華語樂壇的音樂迭代,還體現在音樂內容與上一代的完全不同。

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華語流行音樂基本都保持了一個主歌加副歌的結構,尤其是副歌第一句,更是整首歌曲的精髓所在,大部分歌曲還把副歌第一句,直接拿來當歌名用。比如《讓我一次愛個夠》、《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等等,都是這種模式化創作的代表。而在新千年開始之後,以周杰倫、陶喆、王力宏和林俊杰爲代表的歌手,則又爲華語樂壇輸入了R&B、說唱等曲風,在音樂製作的電氣化,以及中文斷句等等表現形式上,都有了更新的改良。

即使周杰倫那個時代,主副歌的結構還是基本存在。但到了如今這個時代,因爲歌曲製作的電音化,使得現在的很多作品結構偏向於電子音樂那種更自由的製作邏輯。歌曲不再有明顯的主副歌,而是在強調氛圍化、情緒化的同時,形成了諸如Intro(序曲)/Verse(主歌)/Build-Up(過渡)/Drop(高潮)/Breakdown(解構)/Conclusion(尾章)這樣更爲複雜的結構。這種結構根本性上的變化,打個未必完全恰當的比方,那就是習慣了文言文的人,突然有一天面對都是白話文,其不適應和茫然感,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很大程度上,音樂屬性的迭代,也造成了很多人對現在許多新音樂形態的不適應,比如不懂歌手到底在唱什麼,比如質疑一首歌爲什麼沒有明確的副歌。而諸如此類的疑問,也曾經發生在十幾年前。比如聽慣羅大佑、李宗盛那種文字順暢、言簡意賅型歌詞的歌迷,對方文山那種“東拉西扯”的文字拼貼,同樣會有一種不適應症狀。

更何況,這一次的音樂迭代,還要比之前的幾次音樂迭代來得更猛烈,並且因爲國際化團隊進駐的背景,讓當代的音樂迭代和傳統的華語流行音樂,甚至沒有了任何傳承的關係。

批評年度十大的時候,你在批評什麼?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Unpredictable 易烊千璽 - Unpredictable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決定因素,就是因爲偏見造成的誤解。

比如很多人對於TFBOYS的印象,還是停留在“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他們對於藝人的認知沒有及時更新。

現在的易烊千璽,不說聲線上生理性的成熟,就連音樂屬性上,也和幾年前有了跨越式的升級。而很多人在質疑年度十大金曲的時候,甚至完全沒有聽過他最新的作品,但這卻不妨礙他們去否定這些新晉流量藝人。實際上,他們有時候只是否定這些藝人的年齡和資歷。

其實除了這個榜單中出現的歌手作品,其他像吳亦凡、張藝興、蔡徐坤等等歌手,也都是這個時代流量藝人羣體裏,音樂屬性比較高的例子。你不能因爲他們流量高,就因此反證出他們的音樂不好。就像當年提及實力派就是好人,說到偶像派就像壞人;以爲唱搖滾的都有文化,唱舞曲的就一定娛樂這樣怪標準一樣。流量,其實只是一種客觀事實,並不能體現出音樂屬性的高低。

而且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時間一直在向前走,音樂潮流也會不斷進化。進化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優劣、好壞之分,它們都只是音樂在不同時代必須會有的形式體現。鄙視鏈不應該應用在音樂審美上,在音樂的世界裏,所有真心爲音樂付出,努力創作和演唱好音樂的藝人,就都應該值得尊重。

文| 愛地人

往期精選

《邪不壓正》原著作者談《俠隱》:最合適的改編者既不是姜文也不是李安,而是 ……

“藥神”的瑕疵不必放大 有很多東西都比藝術重要,比如良知和悲憫

除了李斯特、裴多菲、茜茜公主,你還可以這樣“看見匈牙利”

莎士比亞掀起的那場暴風雨,就這樣成爲東歐新舊交替後的夢幻泡影

對話畢飛宇:我不摘桃,我也不背鍋

西貢人在巴黎的辛酸與悵痛,爲何一樣也能戳中我們?

國博這個大展到底怎麼好?“無問西東”的“西”到底有多“西”?

比起紅髮女人,我更懷念那個渣男和小販

歷盡劫波後,女人們總是變得更強悍

醉倒觀衆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乾冰;驚倒觀衆的,是青蛇的“靈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