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中國歷史上絕對當得上“奇葩”二字,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民選”皇帝,最早的一個通過和平演變篡奪政權的皇帝。他開創了一個極爲另類的王朝“新”朝。他既是“開國之君”,同時也是“亡國之君”,他被天下人的狂熱輿論推上了皇帝寶座,卻又因天下人的極度憎恨而身死國滅。


  在上文《中國史上的怪才皇帝 他難道是現代人穿越?》中,筆者重點敘述了他許多乍一看超越時代的舉措,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滿滿的理想主義乃至是空想主義。他做了那麼多的“利民”措施,他想打造一個完美的理想社會,可是爲什麼曾經擁戴他的全國人民最後又拋棄了他呢?他爲什麼會失敗?

  要回答他爲什麼會失敗,我們需要弄清以下幾件事情:他爲什麼能成功取代漢朝;他稱帝后都幹了什麼;他做的這些事情都出了哪些問題,導致了什麼後果。

  一、他爲什麼能成功取代漢朝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着重瞭解兩個方面:王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是個什麼情況。

  王莽,字巨君,西漢歷史上著名的女強人“太后”王政君是他的姑姑,正是這個女人,使得她背後的王氏家族攀附裙帶,成爲了西漢政壇顯赫的家族。因此王莽這個人起點高,也屬於個“官二代”,但是他又不同於別的官二代,他屬於悲催型的,在王氏家族裏面是最爲命苦的一個,因爲他最大的倚仗老爹死的早,小時候家族並沒有給予他多少幫助,早年過的很苦,絲毫沒有成爲紈絝子弟的資本,這就養成了他謙遜、謹慎、剋制、待人懇切有禮的優良品格和修養。

  等到他長大後,便擁有了與其他生活優越的同族子弟們截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而這個時候,他的伯父,當朝的大司馬王鳳年歲日老,他不得不爲身後家族長遠未來謀劃,可是仔細琢磨一遍,家中子弟淨是些不成器的紈絝子弟,王鳳這時候感到了深度的無奈與危機感,近乎無望的他終於把目光投降了自己落魄的侄子“王莽”身上,畢竟再生疏不待見也是親侄子嘛。待到他細心觀摩王莽時才發現,王家竟出了個這麼優秀的人物,他看到了希望,於是緊忙拉攏培養王莽,向自己的妹妹王政君推薦他。

  王莽受到王鳳的賞識後,對伯父如同親父一般對待,在王鳳臥牀生病期間,他與妻子全心全意,悉心照料王鳳,甚至於比親生子女還要盡心,使得王鳳極爲感動,在他臨死前特意囑咐太后王政君,一定要照顧好這個侄子。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逆轉式的變化。

  王鳳死後,其弟王商、王根相繼爲大司馬,兄弟三人兄死弟繼,長時間壟斷大司馬的職務。王莽在擊敗自己的表兄淳于長,成爲了王家的政治繼承人,最終在王根死後繼承了大司馬的高位。

  王莽令人稱奇的是,他發跡之後毫無自滿情緒,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簡陋,還以爲是他家的奴僕。他的妻子也是穿着樸素。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喫素食,絕不食肉,對待人才極爲恩厚。總之,王莽的個人魅力在當時絕對是天王級的,以至於被稱作“聖人”,這個稱號可了不得啊。

  那麼當時的漢朝是個什麼情況呢?王莽的表哥漢成帝是個一心玩樂的主,對朝政沒啥興趣,他的第二任皇后倒是大名鼎鼎,就是歷史上與楊貴妃齊名的大美女趙飛燕,身邊有這麼個尤物,換作誰也沒心幹其它的了。
 

  漢成帝死後,由於他沒有兒子,侄子劉欣繼位,他就是歷史上的漢哀帝,漢哀帝最出名的方面可不是把工作做得優秀之類的,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同性戀皇帝,“斷袖之癖”就是從他這來的。這哥們很悲催,在位僅七年的就駕崩了,時年僅二十五歲。繼任者漢平帝更悲催,九歲繼位,十四歲突然病死,死因衆說紛紜。而繼位的更奇葩,是個只有兩歲的幼兒,可以說,此時的漢朝始終未能出現一個強勢皇帝。

  而漢朝當時的社會情況怎樣呢,貧富矛盾極爲嚴重,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底層人民勉強掙扎在生存邊緣。而朝中大臣呢,由於政治混亂,統治階層也是深受其害,人人都希望能有個強人出來穩定局面。此時可謂上下一心,大家都希望“聖人”王莽出來,彌平危局,使大家過上和諧社會。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在朝野廣泛的擁戴下,接受了“孺子嬰”的禪讓,即位稱帝,改國號爲“新”。

  二、他稱帝后都幹了哪些事情?

  在上文《中國史上的怪才皇帝 他難道是現代人穿越?》提到了他的舉措:土地國有化、全國耕地統一分配;國營專賣、國家壟斷;貨幣改革;改革稅制,徵收商業稅、所得稅;干預市場、實施計劃經濟;打擊限制奴隸制;大搞社會福利;鼓勵科技創新。

  從表面看,這些措施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甚至富有“時代超越性”,簡直就是慢慢的現代氣息,按理說國家應該越來越興盛繁榮纔對,爲何短短十五年“新朝”滅亡,王莽也被曾經狂熱擁戴他的全國人民送上了斷頭臺,那麼這些措施出了什麼問題呢,他爲什麼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呢?

  我們看看他的措施的頭兩條,“土地國有化、全國耕地統一分配”,也就是說,王莽解決土地兼併的手段是,把地主豪強的土地出了少部分外都收走,分給全國的人民,我當初剛看到這個措施時,驚得我有些說不出話,這麼絕的政策,就算是統一六國、掃平八荒的秦始皇這麼霸道的人物也幹不出來啊。

  只能有一個理由能解釋,那就是王莽徹底脫離了實際,充滿了空想主義的色彩,僅僅這一個措施,他就把天下所有的地主還有統治集團得罪了,此外擴大商業稅的徵收範圍,所有的商業和手工業都得交所得稅,這也把商人手工業者得罪了,統一貨幣發行權、禁止奴隸買賣,也把地方豪強得罪光了!

  大家推你上位不就是希望你解決危機,建設“和諧社會”大家一塊有肉喫嘛,你卻恨不得搶光我的財產分給窮人,這下子全國地主豪強還有官僚集團得罪到家了!有錢有勢的人怒氣衝衝,那麼底層的人民呢?

  不得不說,王莽當了皇帝后好像運氣都被用光了一般,進行改革時,問題一個接着一個,老天爺極不給面子,自然災害好像商量好的似的,一個接一個的扎堆來,旱災、蝗災、瘟疫、還有黃河決口,靠天喫飯的農民們在本來就不寬裕,這時候更是雪上加霜,在饑荒四起,農民的生存難以爲繼的情況下,最終全國爆發了起義,後來的光武帝劉秀也是這個時候加入革命隊伍的。

  按理說,各個朝代都有自然災害,縱然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這些繁榮期也避免不了因爲自然災害發生饑荒,爲什麼到了王莽這後果就這麼嚴重呢?這就得說說當時最爲深刻的社會危機“人口危機”,根據史料統計,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1223萬戶,5959.5萬人。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在宋朝以前,從沒有一個朝代的人口達到過六千萬,這是宋朝以前人口數量的最高峯。這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極限,人地矛盾,環境的承載壓力,社會生產力的水平面對龐大的人口已經到了臨界點。大家爲什麼要擁戴王莽,不就是因爲漢朝時社會問題已經極爲嚴重,大家就是希望通過王莽出手解決這些問題,王莽的“新”朝從取代漢朝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而且是理所應當的“繼承”了已有的社會危機。

  六千萬的龐大人口已經到了生產力的極限,而偏偏社會又嚴重的貧富分化、財富分配嚴重不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平民都生活在生存的邊緣,任何一點自然災害足以造成嚴重的後果,不管王莽的主觀意圖多麼的善意,但是殘酷的現實就在那裏,自然災害的逼迫,使得貧民們徹底喪失了生路,只有反抗,或許還有一條生路,而身爲皇帝的王莽自然成爲大家憤怒的替罪羔羊。

  國內都已經成了這樣,但是王莽不知道,身邊的大臣壓根也不會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他的,他還沉迷在太平盛世之中,他一直以爲在自己的改革努力下,廣大人民生活的肯定特幸福。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國外。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採取了一系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這可是個倍兒有面子的事,爲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沒有那麼多罪犯怎麼辦,多制定些人們容易觸犯的法令,這不就有人了嘛。

  他還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爲“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于璽”,改授予“新匈奴單于璽”;甚至將匈奴單于改爲“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在邊境陳兵數十萬威懾匈奴。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王莽的結局再清楚不過了,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臺,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爲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斬其首,懸於宛市之中。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燬。

  王莽這個人絕不是暴君,相反,他是個真心想讓每一個人都能幸福的社會改革者,他爲了消滅貧困,不惜把土地全部國有化,得罪了全國的豪強,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的理想主義是那麼的無能爲力,人口數量達到臨界點的當時,社會要想持續,爆發戰爭進而減少人口數量已不可避免,只不過,由於王莽的特殊地位,他成了這場危機的犧牲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