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由空前繁榮急轉直下。此前,雖然在白口江之戰中打敗了日本,但遭此一亂國家軍事實力大大下降,而和日本的臨近關係一直以來使兩國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有老外這樣問到:唐朝淪陷期間或之後,日本是否有可能征服中國?

以那時爲背景,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日本和中國直接發生戰爭是否有可能。中日之間祖傳的一衣帶水海峽,今天看來不算太遠,可在那時就是茫茫大海之隔,在既沒有飛機有沒有輪船的古時候,海上航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鑑真去日本六次中失敗了五次:“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我們假設日本組成了幾萬人的軍隊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進行戰爭,跨過了海峽,迎接他們的是新羅和契丹國,白口江之戰就是由當時的日本和新羅的矛盾引起的,如果日本也繞過或是打敗了這些敵人,來到中國沿海地區,那裏駐紮的軍隊被稱爲華北三軍,實力非常強大。

再來就是安史之亂時期日本自身內部的狀況,這一時期被稱爲平安時代,貴族對文學音樂和繪畫的熱愛遠超過戰爭。其次,此時的日本內部各集團矛盾激化,鬆散的貴族聯盟和武士集團不能齊心協力。國家內部已使統治者身心俱疲,更加無暇顧及對外擴張。

日本真正被統一於豐臣秀吉之手,此時中國已屬於明朝。豐臣秀吉是個很有擴張野心的人物,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的豪言,也立過“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的壯志。但明朝本身是個海上實力很強的王朝,豐臣秀吉侵佔朝鮮過程中就和中朝軍隊的戰鬥一直沒有結果,直到病死,死前他下達了撤離的命令,征戰中國的想法就此破滅。

要說日本徵服中國的機會,那要再往後推到二戰侵華時期。但是日本這個國家無論人口還是國土面積都有着明顯的限制,人口以及資源的多少決定了戰爭的持久時間。在最初日本三個月征服中國的妄想覆滅之後,戰線不斷被拖長,越到後期對中國勝利越有利。所以到了大後期當中國退到大後方時明顯日本已經很難推進了,即使沒有美國的插手我們獲勝的希望也是很大的。當然這只是抗戰勝利的一個原因,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日本本身的“狹小”在那個大範圍殺傷性武器還不很流行的年代限制了其戰爭的能力。

二戰時的中日差距幾乎是歷史最大時期,如果在這時日本沒有滅掉中國,那之後的難度將會更大,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別提中國已經掌握強大武器和技術的今天了,爆發中日第二次戰爭對兩方都沒有好處,而戰爭是關乎利益的。

由上可知,日本能夠征服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無論是在安史之亂時期還是那之後一直如此。另外,征服這一個概念不僅僅限於國土被奪走了或者政權被推翻了,長期以來實現思想文化的征服才被認同是真正的征服。當漢族被蒙古和滿族推翻兩次時,表面上被征服了,但是前者不得不接受漢人文化,後者則積極學習漢文化,從這一層面看,漢族也征服了蒙元和滿清。因此,就算國土被侵佔,中國強大的文化基因也不會被簡簡單單抹殺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