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

這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

這是一部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製的真實電影;

這部紀錄片中,父母眼中所謂的“問題少年”,首次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據說這部影片去年在央視首播的時候,出了一條新聞:

其實不止人大附中,當時多所學校都發出了“關於家長和學生一同觀看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的通知”

是什麼樣的紀錄片,

讓人大附中停課半天?

是什麼樣的內容讓學校專門下通知,

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學習?

其實,這部紀錄片內容很簡單: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但故事反映的問題卻不簡單。這些孩子的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啓蒙教育。

01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我與父母是多麼的相似。”

姓名:澤清

初二,輟學2個月

澤清是三個孩子裏最小的,但卻是表現最平靜的,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父母也有體面的職業,但卻沒有龍生龍、鳳生鳳。

澤清沉迷於網上軍棋,面對母親的關心,竟然罵她“賤”,甚至動手、動刀。

母親在描述時,淚如雨下。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本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變得如此頹廢和瘋狂?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竟然對最愛他的母親,拿起了刀子?

和母親的說法相反,澤清一直覺得自己存在感爲0,這段自述也許能解釋他爲什麼會對母親拳腳相向。

在澤清眼裏,“我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後都是她對。我爸在一邊躺着,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這個家庭的標籤。

甚至有一次澤清把母親逼到牆角毆打時,父親就躺在一旁的牀上一動不動,直到兒子暴力行爲升級才起身制止。

當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總會“幻想性”歸因到自己身上,拼命地用一些辦法來解決。

澤清在牆上貼着撕心裂肺的吶喊,暴躁得把家裏的門狠狠地踢到破爛。

他不上學、沉迷網絡、毆打母親,甚至拿起刀子。其實,都是想讓父母改變,只是得不到任何回應。他的父親並不認爲自己需要改變。

更可怕的是,他像父親一樣厭煩母親的暴躁和嘮叨,也學會了用父親的方式對待母親。

他一邊厭煩這種家庭關係,一邊卻又在無意識中認同了這種文化。

最後,他終於崩潰地發現: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誠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地相似。

02

每個父母都應該反思,

到底什麼纔是對孩子最重要的

姓名:家明

15歲,不願上學

他還是個網癮少年,黑白顛倒。

在片中其實看得出,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但他卻一心想要“自由”。

當家明知道要參與這次“改造”時,他情緒激動,嚷嚷着不願受“控制”。

聽着孩子的嘶吼,父母只能在門外抹淚。

好不容易被送到營地,家明卻很叛逆,不願鋪牀,甚至與教官扭打在一起……

家明爸爸說,我想把我自己這一生的人生信條教給他,就是永不放棄,永不言敗。希望他這一輩子過得比我這一輩子要好。

十幾年來,他一直在做着這件事,拼命想讓孩子讀書,想讓孩子在他認爲正確的道路上行走。

他越拼命地想讓家明幹什麼,家明就越不想幹什麼,最後連高中都沒去讀,窩在家裏,拼命地給自己製造困難,甚至是自殘。

他所有的離經叛道,其實都是想給父親證明,我可以過另一種人生。

沒有誰願意過一輩子別人的生活,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的爸爸。

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討厭被壓抑、被控制、被抹殺。

片中,這對父子幾乎成仇。

三毛說:

“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將孩子當作命根,將孩子視爲自己生命的延續與繼續,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他們從未將孩子視作獨立的個體,卻將孩子視作自己的私人財產。

這像極了很多中國父母,一直以爲是爲孩子好,但在他們的強迫和控制下,也在上演一部中國式的悲劇。

03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

姓名:張釗

18歲,高三

早戀,輟學4個月,把父母趕出家門;

張釗父親,國企職工,大專。

在跟父母發生衝突的過程中,張釗多次想要自殺,跳樓。

張釗反應很激烈,直接往門上撞。

張釗:“他們(指父母)平時就說,什麼事兒你讓他幹吧,他不敢幹。

其實他只要每一次說這句話,就是說,‘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

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張釗:

“我不上學,不是因爲我交了個女朋友,也不是像他們說的,我適應不了學校的高壓力,我只是把所有的情緒全釋放出來了。”

張釗父親:

“張釗從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原先都挺好的。自從早戀被發現之後,我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開了。”

張釗:

“在我的記憶中,我爸笑的時候很少。他跟我媽在一起的時候,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看電視就是看電視。”

有沒有覺得,張釗父母和孩子說的話其實很平常?

“學校幾千人都受得了,爲啥就你受不了!”

“笨蛋!把你生下來就是氣我的是吧?”

“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這樣的話,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經常跟孩子說。

很多父母不懂得共情,而是經常用冷漠的羞辱性的話去批評孩子。這是親子關係亮起紅燈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而,很多人不以爲然,因爲他們就是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的父母以前也是這樣和他們說話的,他們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

04

滿滿的愛爲何變成了傷害?

這部紀錄片分三集,一共90分鐘。播出後引起教育界的強烈討論,給了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每個戾氣很重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三個家庭,三對夫妻,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無論家裏是貧是富,他們的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

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是問題家庭。

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是問題父母。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讓很多家庭都感到痛苦和無奈。

與其說這部片子在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它教會了雙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爲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紀錄片中的那些父母,已經開始去學習、去理解、去反思究竟如何做父母,並在生活中開始改變。

我們能看到孩子被理解、被接納後的喜悅。

在這個世界,當律師要拿證,

開車也要拿證。

當父母卻不需要證書,

而且一做就是一輩子。

只要有生養,就有父母的角色在。

但不是當了父母,就一定是合格的。

這個世界上,

哪有不愛子女的父母,

哪有不愛父母的子女。

也許我們中間隔着一道大大的鴻溝,

但終究要學會正視自己犯下的錯誤,

不斷激勵自己成爲更好的父母。

而改變自己的最好時機,

就是當下。

當然,

每一個人的成長主要在於自己。

作爲孩子,

應把成長動力迴歸自身,

爲自己的成長負責,

才能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搶200元課程,名師在線一對一,名額有限!!!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