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中國農產品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扶貧的過程當中,需要探索一種有效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我們所探索的模式,一定要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並且具有它的特色,避免模式的同質化。對於拜泉縣的脫貧困惑,致力於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的中國企業體育協會城區體育促進會會長馬力認爲,“很多貧困鄉村都在依靠地方特產來推動產業扶貧,大家都在提倡自己的純天然、無污染,但實際上,這種模式同質化太多,必然面臨市場的問題。

目前,扶貧攻堅已進入衝刺階段。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還剩下最後一年的時間。如何抓住脫貧的關鍵節點,更好推動精準扶貧?如何依託產業扶貧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在昨日舉行的“以產助興 以益濟困”——首屆鄉村振興與產業扶貧合作論壇上,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貧困縣代表等齊聚一堂,交流了各自的經驗。

今年計劃再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

據國務院扶貧辦數據顯示,實行精準扶貧6年來,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原有832個貧困縣,2016年摘帽28個縣,2017年摘帽125個縣,2018年將要摘帽280個左右;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村12.8萬個,2018年底還剩2.6萬個貧困村。今年將持續攻堅克難,計劃再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再摘帽300個縣左右。

在首屆鄉村振興與產業扶貧合作論壇上,來自9個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縣代表,介紹了他們的脫貧經驗,以及當前所要攻克的問題,現場尋求解決方案。

鄉村振興靠旅遊?靠特產?靠電商?在這個論壇上,聽聽專家怎麼說

黑龍江省拜泉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黑龍江省三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拜泉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榮軍介紹,拜泉縣原有貧困人口57436人,當時的貧困發生率是10.9%,經過幾年的努力,截止到2018年底,還有10342名貧困人口尚未完成脫貧;貧困村原有104個,已經退出的79個,目前還有25個沒有退出。

雖然脫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但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拜泉縣也面臨了一些瓶頸。榮軍說,拜泉縣依託資源優勢,自身確定的三大主導產業是食品加工、林產經濟、生豬肉牛,但在經營的過程中,面臨着如何進一步擴能、佔有市場和更好的獲取收益等問題。

鄉村特產與體育運動結合

對於拜泉縣的脫貧困惑,致力於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的中國企業體育協會城區體育促進會會長馬力認爲,“很多貧困鄉村都在依靠地方特產來推動產業扶貧,大家都在提倡自己的純天然、無污染,但實際上,這種模式同質化太多,必然面臨市場的問題。”

馬力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建議,即鄉村特產和體育運動相結合,“大家知道運動員喫的食品不能含有興奮劑,如果我們的土特產成爲運動員基地定點採購的綠色食品,品牌就在無形當中打了出來,這個時候,特別是糧油、肉食等土特產品,就可以宣傳爲運動員食品,直觀的讓大家知道,這類產品喫起來是放心的,這樣纔有自己的特色。”

拓展農業旅遊休閒功能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促進鄉村產業振興,需要找好發展着力點,逐步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爲農民創就業實現增收,引導農民加快拓展農業旅遊休閒等非生產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等新興業態。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中國農產品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扶貧的過程當中,需要探索一種有效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我們所探索的模式,一定要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並且具有它的特色,避免模式的同質化。同時要具有整體性,有完善的體系,還應該適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

電商平臺打通新渠道

隨着“互聯網+”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銷售也發生了巨大改變,農產品電商平臺的不斷推出,開闢了消費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的新路徑,也成爲了產業扶貧的一個新的渠道。

比如像“寶藏公社”這樣的新型電商平臺,集農業產品、畜牧業、文旅、民宿、特色工藝品等爲一體,以解決三農問題爲目標,擁有優質農產品種植和畜牧業養殖基地建廠、文化民宿特色小鎮等,可以以電商扶貧的新模式,爲鄉村的特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

“要挖掘農村的寶藏,不僅要爲農民賣出實物商品,還要賣出服務和各種各樣的體驗,把青山綠水推向市場。”洪濤指出,推動產業扶貧,應適應並掌握產業扶貧工作不斷發展的趨勢,如社交化、融合化、國際化等。“未來的發展,應該是網上和網下,平臺前和平臺後,全品類、全渠道、全產業,一二三產業的全面融合的發展。”洪濤指出,推出新的鄉村電商平臺,是下一步推動產業扶貧的重要渠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