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洞黃昏翼龍復原圖——趙闖繪

看到本期博士有話說的主人公您能想到什麼?

目光兇狠的史前翼龍停歇在樹上食用剛剛捕捉到的獵物,好像蝙蝠一樣可以倒吊的身體,好像鳥一樣飛翔的能力,本期博士有話說請來了喇嘛洞黃昏翼龍主要研究成員呂君昌教授(左)、王寶鵬博士(中)和我們非常熟悉蝙蝠的張勁碩博士(右),一起來探討最新研究的喇嘛洞黃昏翼龍~

本期嘉賓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教授(左)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人員王寶鵬博士(中)

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張勁碩博士(右)

提到中國遼西地區的熱河生物羣,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和各種翼龍的新發現,這次也不例外,此次喇嘛溝黃昏翼龍發現地點位於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的九佛堂組中,生存年代是距今1.2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屬於蛙嘴龍類,而在整個蛙嘴龍類當中,黃昏翼龍是生存年代最晚的成員,也是最年輕的成員。

圖片來自論文

在現場,老師們詳細的解答了黃昏翼龍的身體結構、特點和功能以及得到這些結論的過程,到底我們能從這塊化石中得到哪些信息呢?看下圖

圖片來自論文

牙齒

它們長有扁平的腦袋,大大的眼眶骨,牙齒非常細小,所以專家們認爲它們主要以昆蟲爲食。

腳拇指

它們的後肢上有四指,其中拇指和其他三指能夠對握,適於爬樹捕抓昆蟲,這一特徵是翼龍類的首次發現。再加上他大大的眼眶骨,所以專家們認爲黃昏翼龍與蝙蝠有相近習性,是夜行性類,可以利用後肢倒掛在樹枝上,在黃昏時刻外出覓食,這也是“黃昏”的由來。

尾巴

尾巴是彎曲的,可能幫助其倒掛在樹枝上。

圖片由呂君昌教授提供

在本期博士有話中張勁碩博士和兩位專家還將翼龍的“翅膀”和鳥類和蝙蝠的翅膀進行了對比,結果如何呢?請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直播回放需找答案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