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是在地球地壳及其相邻层圈和宇宙中大然形成的、绝大多数为无机晶质的元素或化合物,也包括一些为数极少的有机和非品质的化合物。

截止2017年12月底,经IMA-CNMNC批准的独立矿物总数已有5208种,在这5200多种新矿物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国外学者的姓氏命名的,自1958年黄蕴慧先生在中国发现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以来,迄今国内已发现的新矿物有约 130 种,绝大部分都是以产地或成分来命名的,如香花石、黄河矿、水碳硼石、钡铁钛石、氟碳铈钡矿、湘江铀矿等。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以中国学者或华人学者姓氏命名的新矿物已有30种,其中以外籍华人学者姓氏命名的新矿物为 6种,这体现了中国矿物学研究在国际上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毛河光矿

01

化学式:MgFe2O4

被命名者:毛河光

毛河光(Ho-Kwang Mao),男,1942年6月14日生于上海,美国国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实验室研究员、美国能源部先进光源(APS)的高压合作团队HPCAT(The High Pressure Collaborative Access Team)主任。我校双聘院士,吉林大学高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科学诚信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

毛河光矿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获国际认证的中国东北岫岩陨石坑中发现的天然高温高压铁镁氧化物新矿物,它是地球深部下地幔极为重要组成矿物,为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形成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该重要高压新矿物已于2017年8月10日获得国际新矿物(IMA)命名与分类委员会的批准并命名为“Maohokite”, 中文名:毛河光矿。

章氏硼镁石

02

章氏硼镁石

被命名者:章鸿钊

化学式为MgO·2B2O3·9H2O,三斜晶系。

为新硼酸盐矿物,产于中国大柴旦湖现代内陆盐湖沉积层中。白色,比重1.732。晶粒极小,显微镜下测定直径为0.02-0.04毫米。二轴晶负光性,2V=36°。章氏硼镁石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矿物资源。

章鸿钊 (1877.3.11-1951.9.6),字演群,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卒于南京。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影响。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赵氏碳

03

赵氏碳分子结构

被命名者:赵景德

化学式:C ,颜色:黑色 硬度1-2,比重:3.43 (Calculated),六方晶系

最右为赵景德

赵景德(1919.11.30-2009.2.3),浙江德清人,美籍华裔地质学家,月球地质学家,著名神学家赵紫宸次子。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师从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王烈,1948年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地质学博士学位。1949年起,一直在美国内政部美国地质勘探局工作,直至1994年退休。冲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奠基人之一。阿波罗11-17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1965年获富兰克林学会维特瑞尔奖章(Wetherill Medal)。1992年美国陨石学会巴林格奖章(Barringer Medal)。

张衡矿

04

张衡矿

被命名者:张衡

化学式:CuZn, 颜色:金黄色-黄色,硬度:5,金属光泽,其中含80%Cu,10%Zn

张衡(78—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1]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孟宪民石

05

孟宪民石

被命名者:孟宪民石

化学式:(Ca,Na)2Sn2(Mg,Fe)3Al8[(BO3)(BeO4)O6]2,斜方晶系。

孟宪民

孟宪民,著名地质学、矿业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武进人。字应鳌。1900年2月2日生于江苏武进县,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毕业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有关的矿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三、四十年代对云南个旧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即近代成矿理论中的层控矿问题,影响所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铜铅矿

06

陈铜铅矿

被命名者:陈宗梓

化学式:Pb4Cu(SO4)2(OH)6,颜色:淡蓝色, 硬度2.5,比重:5.98,三斜晶系。

彭志忠石

07

彭志忠石二次电子像

被命名者:彭志忠

化学式:

(Mg,Zn,Fe3+,Al)4(Sn,Fe3+)2Al10O22 (OH)2,三方晶系,六方板状晶体,浅黄褐色,条痕白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8,密度4.23g/cm3。与石英、白钨矿、锡石等共生。是中国学者在湖南安化白钨矿矿区发现的新矿物。

彭志忠,1932年9月生,湖北省天门市人。1952年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转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1954年就开始为研究生讲课并与其他同志合编出中国第一本《结晶学教程》.1957年,在唐有祺教授指导下,在世界上首次测出了复杂的葡萄石结构,突破了国际上研究晶体结构的权威布瑞格三十年代所建立起来的硅酸盐晶体结构分类体系.1960年,他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矿物晶体结构实验室,带领几位20多岁的年青教师,日夜苦干,仅用了三十五天就测定了一个晶胞含有184个原子的复杂晶体结构,比国外同时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机构提前五个月发表了研究成果,再次震动了国际结晶矿物学界。

李时珍石

08

被命名者:李时珍

化学式:ZnFe2(SO4)4·14H2O,三斜晶系,板状或板柱状晶体,淡玫瑰紫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硬度3.5,密度2.206g/cm3,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变成黄褐色。是中国学者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中发现的新矿物。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 “药圣”。

黄钙铝矾

09

被命名者:黄蕴慧

化学式:Ca0.5Al3(SO4)2(OH)6,硬度3-4, 三方晶系,组成元素Al, Ca, H, O, S。

黄蕴慧,女,江苏丰县人。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历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技术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九三学社社员。1957年在我国发现新矿物香花石,1961年发现新矿物索伦石。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共同主编《透明矿物显微镜鉴定表》。

袁复礼矿

10

袁复礼矿

被命名者:袁复礼

化学式:Mg(Fe3+,Al)O(BO3),颜色:棕黑色,硬度5-6,比重4.02,金刚光泽-亚金属光泽,斜方晶系。

袁复礼

袁复礼(1893.12.31-1987.5.22),河北徐水县人,字希渊。地质学家、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出生于河北徐水县,在北京逝世。

袁复礼是中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先驱。从事地质教育6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袁复礼参与并领导了由斯文赫定发起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奖章”。与安特生一起从事过“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在甘肃武威最早发现中国的早石炭世地层;在西北最早发现大批爬行动物化石。

涂氏磷钙石

11

1986年4月15日坠落于湖北随州的陨石碎片,内发现有新矿物涂氏磷钙石

被命名者:涂光炽

化学式:Ca3(PO4)2,颜色:无色到白色,比重3.452,玻璃光泽,三方晶系,划痕:白色。

涂光炽院士,生于1920年,卒于2007年,享年87岁。湖北黄陂人,1920年2月14日生于北京;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研究员;1949年8月他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66年起一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谢氏超晶石

12

谢氏超晶石

被命名者:谢先德

化学式:Fe2+Cr2O4,比重:5.63,斜方晶系。

谢先德,矿物物理学家与高压矿物学家,1934年10月生,江苏镇江人,1952-1953年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第聂伯尔彼得罗夫斯克矿业学院,获地质矿物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副所长(1979-84)、所长(1985-88);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兼广东省科学院院长(1988-97),广东省科协主席(1996-2002),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2003)。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科协名誉主席。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1990年当选为国际矿物协会主席,1991年被俄罗斯矿物学会选为荣誉会员,1992年被罗马尼亚科学家协会选为荣誉会员,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被推举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系统矿物学研究,是2种硼酸盐和2种硫酸盐新矿物的主要发现者之一。

玲根石

13

被命名者:刘玲根

化学式:(Na,Ca)AlSi3O8,立方晶系。

刘玲根,1974年-1993年曾在澳洲国立大学任职,后进入台湾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现在为台湾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退休人员,发表SCI文章多达155篇。其中,最著名的是发表将钠长石用高温高压合成新矿物,经国际学界验证其在陨石中存在。国际矿物协会审核通过后,将新矿物命名为“玲根石”,刘玲根成为台湾地区矿物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陈国达矿

14

陈国达矿

被命名者:陈国达矿

化学式:Ag9Fe3+Te2S4,颜色:暗灰色,金属光泽,硬度2-3,比重6.85,斜方晶系。

陈国达

陈国达(1912.1.22-2004.4.8),广东省新会县人,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国际地质界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

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升任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国达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

丁道衡矿

15

丁道衡矿

被命名者:丁道衡

化学式:(Ce,La)4Fe2+(Ti,Fe2+,Mg,Fe3+)2Ti2Si4O22,颜色:黑色,比重:4.83,无解理,亚金属光泽,硬度6,划痕:棕色。

丁道衡,字仲良。出生书香门第,生活在一个世代以读书进取为荣的环境里,从私塾课读经书,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慧,勤奋读书,少年得志。17岁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 1919年中学毕业后,矢志深造,于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后经严格甄别,升入正科,名列前茅,获得贵州省公费津贴。在北平求学六年,他半工半读,兢兢业业,1926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以优异成绩中选为母校助教,专门研究地史和古生物学,曾担任重庆大学地质学主任。

张培善石

17

张培善石

被命名者:张培善石

化学式:BaFCl,无色,透明, 硬度2.5 ,划痕:白色,玻璃光泽。比重3.89。

右二为张培善

张培善,著名地质矿物学家,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藤县,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矿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师从何作霖先生,一生从事地质学、矿物学研究,曾任国务院稀土专家组成员,国际光物学会(IMA)矿物分类委员会(CCM)第13-16届中国委员。

在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广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关注之际,英国岩石学家将白云鄂博矿区――火成碳酸岩岩墙命名为“张氏岩墙”(“张氏”指张培善,笔者注);日本矿物学家在白云鄂博发现的新矿物命名为“张培善矿”,以表彰他对白云鄂博矿物学研究的贡献。

杨主明云母

18

杨主明云母

被命名者:杨主明

化学式:KMg2.5(Si4O10)F2,颜色:无色,珍珠光泽,硬度3,比重2.807,单斜晶系。

杨主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物馆馆长。1990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获矿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到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后留所从事矿物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合作研究。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0多篇;发现三种新矿物以及多种结构变种。如今仍在从事科研工作。

何作霖矿

19

何作霖矿

被命名者:何作霖

化学式:

(Sr,REE)4Zr(Ti,Fe3+)4(Si2O7)2O8,颜色:黑色,划痕:深棕色,硬度5.5-6,单斜晶系,树脂光泽。

何作霖(1900-1967),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学家。是我国近代矿物学和岩石学奠基人之一。他发现并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矿中的稀土矿物,为开发我国稀土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的研究和教学,他的《光性矿物学》是重要的教材。他还是我国岩组学的开拓者。在世界上最早开展X射线岩组学研究,并发明了X射线岩组学照相机。代表作《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享誉国内外。

栾锂云母

20

栾锂云母

被命名者:栾世伟

发现于豫西卢氏县官坡镇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密集区309号脉。其主要共/伴生矿物有石英、“栾锂云母的富氟类似物”、羟磷锂铝石、铯沸石、钽铋矿及贫Na、Ca但富Li、OH或F电气石等。

栾世伟(1928-2012),中共党员,原成都地质学院党委书记(中央批准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1943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大学、大连工学院、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矿业学院学习和在绥德师范纺织厂、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陇东分区游击小分队、延安大学工作。历任成都地质学院稀有金属矿产地质系主任、人事处处长,院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务。1994年10月离职休养。2012年9月13日, 栾世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5岁。

杨和雄石

21

杨和雄石

被命名者:杨和雄

化学式:PbMnSi3O8•H2O,颜色:无色到浅棕色,硬度5,比重4.14,玻璃光泽。

杨和雄,亚利桑那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学研究工作,是国际矿物学领域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杨和雄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生命项目实验室工作,现在矿物专业位居全球首位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矿物晶体实验室担任技术负责人。杨和雄参与的RRUFF(“拉曼光谱矿物化学数据库”)项目,被视作世界最顶尖的矿物数据库。由于在矿物研究方面的卓越才华得到全球的认可,国际上很多的公司、科研院所、收藏家与商家,纷纷将有待确定的矿物样品寄送给杨和雄,由他研究认可。迄今为止,由杨和雄发现和命名的新矿物就有十几种。

青松矿

22

被命名者:方青松

化学式BN,硬度9-10,比重:3.46。

方青松(1939-201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方青松研究员。2013 年 8 月出版的国际《矿物学杂志》(Mineralogical Magazine, 第 77 卷)公布了国际矿物学会 2013 年批准的新矿物。中国地质科学院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幔研究中心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发现的氮化硼(BN)矿物被命名为青松矿(Qingsongite)(批准号: IMA No. 2013-30),以纪念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方青松研究员在罗布莎铬铁矿石中找到第一粒金刚石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李璞硅锰矿

23

李璞硅锰矿

被命名者:李璞

化学式:KNa8Mn3+5Mg0.5[Si12O30(OH)4](PO4)O2(OH)2·4H2O ,斜方晶系

李璞,男,汉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岩石学家与同位素地质学家。1950年毅然投身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同年随解放军进西藏,担任中央文委西藏工作队队长,收集康藏高原第一批珍贵的地质资料,为解决康藏高原地质发展历史和找矿勘探奠定了基础。1956年担任祁连山地质综合考察业务领导,对祁连山地区古火山活动,基性、超基性和区域地质发展作了大量调查工作,填补了这一空白地区地质图。为解决我国急需铬、镍资源,对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获当年度中国科学院三等奖,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担任金刚石研究课题的组织领导任务,深入湖南等地调查,作出了成绩。同年,领导创建我国第一个同位素地质研究室。该研究室在1962年提出了我国第一批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填补了我国这门学科的空白。1961-1962年,承担刚刚开展的铀矿地质业务领导工作,两年中,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矿床地,为中国新兴的铀矿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积极参加我国第一个全国科学长远规划工作。作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积极组织全国地质科学学术活动、技术交流,多次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热情宣传新中国科学成就,促进国际交流。在回国近20年中,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党委委员、所学术委员会秘书、全国登山协会顾问、地质学报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等职。1968年4月26日,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摧残迫害下,含冤逝世,终年57岁。1978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中共贵州省委批准,在贵阳举行追悼大会,为李璞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王氏铁钛矿

24

被命名者:王氏铁钛矿

王道德(1932-),四川资中人,研究员。195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56年赴苏联科学院金属矿床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当年回国。1981-1982年及1986年两度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物理和行星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中国陨石。主要从事陨石学、天体化学及矿床学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川西地区锂辉伟晶岩成因及其找矿方向”,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成矿模拟实验室。首次在我国开展月岩综合研究,率先开展实验宇宙化学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各一项。主编《中国陨石导论》专著,参与编写专著三本,译著一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张氏磷镁石

25

被命名者:张惠芬

化学式:Na3Mn4Mg2Al(PO4)6 ,单斜晶系。

张惠芬,女,1934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起任)。主要从事矿物物理和矿物材料研究。参加完成的“人工生长压电——光学水晶”项目于1964年获国家新技术一等奖。

罗氏铁矿

26

被命名者:罗谷风

化学式:e-Fe2O3

Fe2O3的一种新型同质多形体,发现于爱达荷州靠近雷克斯堡火山岩系的更新世玄武质火山渣中,是含铁玄武质玻璃在高温下的氧化产物,与磁褐铁矿和赤铁矿相伴生。自形或半自形纳米级矿物,晶体大小在20nm-120nm之间。

罗谷风,男,南京大学地质系退休教授。

陈鸣矿

27

化学式:FeCr2O4

被命名者:陈鸣

陈鸣,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生,博士;1981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1987年获成都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3-2000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和马普化学研究所进行了多年的合作研究,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广州地化所极端环境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矿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和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十大地质科学技术成果奖;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研究重要进展;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要成果;2010年被国际撞击坑界收入国际版图;2011年被国际陨石学会收入陨石坑版图,2016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鸣博士从事宇宙矿物学、高压矿物学、陨石和陨石坑冲击变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通过岩石和矿物天然冲击变质效应研究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学术思想。发现了多种超高压新矿物和超高压矿物组合,在小行星和陨石撞击事件温度压力历史和动力学领域提出了新见解;发现了中国首个陨石坑—岫岩陨石坑,填补中国在有陨石坑研究方面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Science》5篇,《PNAS》2篇,《Meteoritics and Planetary Science》、《EPSL》和《GCA》多篇,文章被引用600余次。

吴延之矿

28

化学式:Cu2S

被命名者:吴延之

吴延之教授长期从事矿床学,成矿理论及找矿预测研究,在“层控矿床的成矿理论及找矿预测研究”方面造诣深厚。他每年都要深入到野外地质实地调研,即便是75岁的高龄时,还远赴新疆阿勒泰等地进行野外考查,堪称矿床界的“活地图、活字典”。多次主持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是国内外知名的矿床学家。1980-2000年,主持参加了四次国家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担任课题负责人4次,项目总顾问1次;1981-1985(六五)“南岭钨锡铅锌成矿规律及成矿规律研究 ”项目“湖南锡铅锌成矿规律”课题负责人,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1990(七五)赣东北大型超大型矿床找矿研究课题负责人,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1995(八五) “大型重点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研究”项目“滇中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课题负责人,成果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2000(九五) “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 项目技术总顾问, “滇中砂岩铜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 课题负责人,成果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矿材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