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吳三桂這樣的歷史丑角翻案?不然,原因不在於真實的他們是多麼光明磊落,而是一種態度,一種讓這個古老國度的人民正視聽、不盲從、有態度、講原則的歷史態度。

崇禎十七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朱明古訓,在明思宗朱由檢的煤山自縊中,再添一抹血色餘輝。可以說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實亡於儒生。而儒生爲了推卸自己營私亡國的責任,一個歷史上本應複雜的臉譜,卻被完全塗上漢奸的色彩。他就是吳三桂,大明王朝拱衛遼東的平西伯、清王朝三藩中的翹楚平西王。

這個戰場上在萬軍中輕騎救父,勇冠三軍的大明驍將,曾被譽爲“白皙通候最少年”。然而這只是曾經,在歷史的洪流面前一切過往都是那樣微不足道。崇禎十七年三月至四月的43天時間裏,那場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甲申之變”,江山跌宕, 紫禁城3次易主!明思宗朱由檢、攝政王多爾袞、大順李自成、天下第一關守將吳三桂,在這段風雷激盪的歷史進程中博弈、鬥爭與妥協。最終吳三桂降清,李自成兵敗,清軍入關,多爾袞成爲最大的贏家。

而吳三桂,也似乎成功躋身歷史上最聲名狼藉的叛將前三甲。君死不援,父困不救,投鼠忌器,趨避漁利,爲了一己之私慾,拱手讓出山海關,斷送大明江山。三百餘年來被千夫所指!在絕大多數的清修官史中,吳三桂就是這樣一個“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勢利小人,劣跡難書,鐵案難翻。

然而,這是在三藩之亂中差點葬送了大清已坐穩了30年錦繡江山的吳三桂。任何一個站在朝廷角度考慮問題的刀筆吏,爲了削弱甚至是同化和轉嫁所謂的反抗情緒,清朝是絕對可以採用拔高袁崇煥以及醜化吳三桂這樣的手段。這樣仇恨將轉嫁到崇禎以及吳三桂身上,則天下太平。

對於清修官史中的冷清與蓄意刻畫,在民間著述中對於吳三桂的記述則更顯真實。有3個基本史實其實已可以確定:吳三桂一生並無降闖事實;向清朝借兵的決策者是明將王永吉,而借兵失敗的後果不應吳三桂一人承擔;吳三桂的降清,與陳圓圓並無直接關係。

那一年,他本有3條路可選。在李自成攜父勸降時降闖,再有就是直接降清。還有一條就是在清軍兵鋒所指之時,像當時的山東總兵一樣提前棄關南下,再謀大計。但他卻選擇了風險最大而最具賭博性質的一條:對賭多爾袞盟約。

與明朝無數的降臣相比,他的降清,與李永芳等的主動降清以及洪承疇、祖大壽的被動降清不同,他是“被騙降清”。在當時,吳三桂也知道其中的風險,但作爲一介武夫,他執行了王永吉的決策,缺少必要的廟堂素質,這也是他永遠的遺憾。現如今“在清朝的努力下,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吳三桂和多爾袞劃江而南北分治的盟約。”

在歷史上,有人曾說《清史》,準確的說很多歷代官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餘都可能是假的。而一些小說,除了人名是假的,其餘都可能是真的。大明作爲最後一箇中原王朝,真正的國賊,或許並不是吳三桂,而是天下那萬千道貌岸然的刀筆吏、讀書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