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霸道、蒼生、大義……那些如珠串針連的標籤,點綴着歷史的洪流。一個國度對待歷史的態度,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

你可以不關心歷史,但是自身的成長卻離不開從人人生而不同,到最終一個個被現實磨平的歷史過程。在歷史上,黑暗的時代是似乎漫長的,在光明的征途上,一個最壞的時代的締造者,帶着他的悲涼與悲愴,已悄然謝幕101年。

101年前的6月6日,民國真正的亂世即將席捲中華大地。朝野上下接到了那個內心無不復雜的消息:“清王朝最後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洋王朝的締造者、曾經的袁宮保、大總統、洪憲帝……死了。”背後是變革者的悲涼與愧怍,以及那個我們所熟知的臉譜化的袁世凱。

讀懂了他,也就讀懂了近代史,他的悲涼,在如今每一個個體身上都存在着共性,那就是每一個體最終都無可避免地,變成了他年輕時所厭惡的那個人!

袁世凱的少年時光,開始於他的言志詩:“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早年跟隨叔父拜謁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聆聽“曾門四學士”對於中西方的扶國大道闡論,少年袁世凱的進步思想已悄然鑄就。其後隨着叔父賑災河南,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煉獄一般的底層真相,刺激着袁世凱“頂層亡清”的遠大目標。那時,鮮衣怒馬的少年,不會知道本意救國的理想,會最終被現實改變成“竊國”的悲哀。

朝鮮領兵,小站練兵,縱橫山東,斡旋東南,直到登上王朝的巔峯,步步爲營的進階,引以爲豪的北洋,也只有他,這個“坐在那裏,睛光四射,像一隻老虎”的真正軍閥,纔有能力約束着表面平靜的武夫亂局。搖搖欲墜、波瀾詭譎的大清王朝,在他的斡旋之下,一場本該血流漂櫓的改朝換代,平穩落地。他也曾期冀着,建立一個新的富強文明的國度。

但是,袁世凱過高估計了當時民衆的素質,作爲晚清立憲派的旗手,在直隸總督任上就開始大搞改革圖強,但最後匪夷所思地以稱帝寫完謀國者的結語,至今也是歷史迷案之一。

但是不得不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竊國”不僅僅是他的悲劇,更是那個是時代的悲哀與無奈。當袁世凱最終端起帝制的毒酒,義無反顧地一飲而盡,亦如現實的逼仄下,歷史上無數功虧一簣的變革前行者!

“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在風雲變幻之際,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下,袁世凱自己也是霧裏看花,他最後可能也在思考:“自己最後爲何就成了年輕時自己所厭惡的那一種人?”少年莫忘凌雲志,曾許天下第一流!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才發現,身未佩劍,出門已是江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