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思東說,1995 年吐烏大高等級公路正式開建,作爲其中的連接線,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決定把河灘路建成爲城市的快速路交通走廊,連接吐魯番-烏魯木齊-大黃山高等級公路。“河灘路改造前能通行的只有西大橋和人民路立交橋。

長橋如虹,一頭連着歷史和當下,一頭連着詩和遠方。

一座城市需要歷史古橋守住它的文化氣質,也需要一座座新的橋樑,連接城市四通八達的角落,搭建起這座城市的現代化氣息。

從最早的木質西大橋到第一座具有立交功能的火車南站立交橋,再到蘊含現代設計理念、彰顯城市風格的五層立交橋……在烏魯木齊人的記憶中,橋是城市發展的象徵,更是城市記憶的見證者。

如今分佈全市的60座立交橋,它們共同構成、串起城市交通動脈,讓烏魯木齊的交通從平面走向立體,塑造出新的城市格局。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訪一些立交橋的建設者和見證者,體驗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感受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交通樞紐中心建設的突飛猛進。

每一座橋都是一道美麗風景

5 月 20 日,在克南高架東延二期維斯特附近,幾臺鑽機正在施工,轟鳴聲中,長長的鑽桿旋轉着慢慢探入地層,15分鐘後,鑽桿裹挾着灰褐色的岩石露出地面。這裏正在建設5層立交橋。

中交三航局克南高架東延二期項目副經理孫穎說,立交橋有8條匝道,共設置311根、直徑約1.2米的樁基。僅互通立交部分就有86根樁基,平均樁基深度20多米。由於交通流量比較大,匝道施工位置的頂部和底部又有建成的東二環高架主線橋和克南高架東延主線橋,施工位置侷限性大,無法使用普通的吊裝施工。

立交橋施工難度較大,施工第三層、第四層的匝道需要採用“頂推滑移”的工法,這種工法相當於蓋了4座橋。

孫穎說,首先要凌空搭設一個支架平臺,在支架平臺上搭設一處鋼平臺,再在鋼平臺上鋪設一條輸送軌道,通過頂送 、拉運的設備,將匝道施工所需的鋼箱梁送到兩層高架中間的指定位置。

這是克南高架上第三座五層立交,此前已有河灘路、六道灣兩座五層立交。

57年前烏魯木齊有了第一座立交橋。這座橢圓形立交橋於1960年2月施工,1961年10月竣工,是由盤道、跨線橋及匝道組合而成,當時大家都叫火車南站立交橋上下盤道。

已從烏魯木齊市城市規劃設計院退休的蔡美權今年 80 歲了,他清楚地記得,1962 年,自己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來新疆工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火車南站立交橋,當時是建在雅瑪裏克山的山坡上。

蔡美權說:“那時候橋已經建好了,設計構思巧妙,有很多經驗值得學習,尤其是立

交橋處理了30多米的高差問題,還將公路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有機結合起來。”

從第一座橢圓形立交再到現在的五層立交,在建設者的努力下,烏魯木齊的立交橋功能越來越完善。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時,從高空俯瞰,有形如中國結的立交橋、有像飄逸綵帶的高架橋、有像苜蓿葉的互通橋……每一座橋樑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立體交通網絡日臻完善

“金井銀牀無用處,隨心引取到花畦”,這是紀曉嵐在《烏魯木齊雜詩》中的詩句。

講述一派生機勃勃的生活美景,源自一條長長的河流———烏魯木齊河。

5 月 18 日,66 歲的張思東站在西大橋上,遠眺河灘路,昔日的烏魯木齊河,如今,河牀成了快速路,汽車飛馳 ……

張思東的思緒回到了20多年前,1995年首府成立了烏魯木齊市河灘路建設管理工程公司,張思東任公司經理。

“河灘路改造前能通行的只有西大橋和人民路立交橋。”張思東說,1995 年吐烏大高等級公路正式開建,作爲其中的連接線,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決定把河灘路建成爲城市的快速路交通走廊,連接吐魯番-烏魯木齊-大黃山高等級公路。

1998 年,河灘快速路全線通車,全長22.38 公里,全線設置6 座互通式立交橋、5座分離式立交橋。

1982 年,蔡美權參與了人民路立交橋工程規劃的設計。他說,當時空間比較大,所以採用扁長苜蓿葉形全互通立交方案,從河灘路下穿、人民路上跨的形式。1985 年人民路立交橋竣工,這也是烏魯木齊第一座全互通立交橋。

1995年,河灘路改造。張思東記得,當時西大橋車流量比較大,一旦改造,交通影響比較大,所以先建了西虹路立交和奇台路立交。

1996 年西大橋正式改造,一座全長110米、寬42米,護欄採用不鏽鋼裝飾的現代化大橋建成。2009 年,西大橋迎來第七次改造,此次改造西大橋向北拓寬17米,在保留原老橋結構的基礎上進行老橋拼寬。如今,西大橋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和“網紅打卡點”。

5 月 21 日,行駛在 20 多公里的河灘路上,記者數了數,河灘路共有燕南立交、珠江路立交、人民路立交、西大橋、華凌立交、河灘路立交、河南路立交等14座立交橋。如今,14座立交將河灘路南北向城市動脈緊緊串聯在一起,進一步完善城市立體交通網絡。

交通樞紐中心建設不斷加快

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東外環通過克南高架直接進入西外環,西虹高架連接西外環高架,火車站高架與新建雅山隧道相連、西山高架與烏奎高速連接……很多市民行駛在高架橋上,都會越過一層又一層高架,穿越疊加的隧道。

其實,1995年改造河灘路時,首府便對烏魯木齊的城市道路進行了分類、分級與規劃佈置,還提出快速路、環線的設想。

目前,烏魯木齊在改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上,已形成了一個有效運轉的快速路網,並不斷推進城市向北部拓展、向東西兩翼延伸,城市發展骨架逐漸拉大。

2000年開始修建的外環路當時是作爲外圍環線,但現在已變成了烏魯木齊一道內環線。隨着城市的發展、車輛數量激增,有限道路資源已不能滿足車輛的激增速度。近年來,烏魯木齊逐步在現有道路的基礎上進行挖潛、提升,不斷完善路網骨架。

去年,苜蓿葉形狀的九家灣立交實現了全互通,高鐵片區和西外環之間多了一條快速通道,有效地連接高鐵片區與主城區,緩解了衛星路、蘇州路、騎馬山路等路段的交通壓力。根據規劃,緯九路遠期要跟阿勒泰路相連,高鐵片區進入主城區將多一條快速通道。

市建設局(市人防辦)副局長王勇說,近年來在圍繞打造交通樞紐中心方面,不斷加快構建“三環十五射”的路網骨架 。在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方面要解決城市中心的交通瓶頸問題,一方面是將外圍交通通道和內部節點連通。尤其是這兩年實施的民生建設十大實事之暢通工程,不僅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有效緩解交通擁堵狀況,而且爲逐步構建安全可靠、舒適便捷、集約高效、綠色生態的城市交通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一座座橋樑縱橫交錯、一條條隧道穿山越嶺,這種變化在交通基礎設施上是最直觀的。多方聯動、融合發展,今後,烏魯木齊將逐步完善城市道路、公路、鐵路、航空等組成的立體大交通網,加快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交通樞紐中心建設。

長橋如虹架通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