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危害公众安全,滴滴司机奸杀女孩事件冷思考

文/吴其伦

毫无疑问,“滴滴司机奸杀女孩”成为这几天的网络热点,很多人在痛恨凶手的同时,也就此事从各个角度进行讨论。这其间,不乏真知灼见,也有不少认识误区,更有一些为滴滴洗地者。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事件?

滴滴司机奸杀女孩事件,该如何定性?

有人认为,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女孩,是其个体行为,犯罪嫌疑人因色(财)起意故意杀人,此事件完全是一起孤立的治安事件。

对此观点,我不予苟同。在我看来,滴滴司机奸杀女孩事件,是一起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

首先,滴滴司机侵害的是不特定的公众,对其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前无法预料和控制,符合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以顺风车司机奸杀乐清女孩案件为例,在顺风车司机打开滴滴顺风车司机端软件时,其面向的是其所在区域周边数百甚至是上千个不特定的滴滴顺风车用户,即便是遇害的赵姓女孩没有上车,还可能有钱姓、孙姓或者是李姓女孩,这些女孩一旦上车,就难逃这个凶手的魔掌。很显然,滴滴司机奸杀女孩是一起严重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

其次,滴滴司机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案件高发,远超公众所知。北京市海淀法院网曾针对滴滴车主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案件发文:“滴滴出行车主犯罪情况披露”,称最近几年滴滴平台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数量,远高于公众所知悉的程度,其中强奸、猥亵在顺风车主较为集中。 ​​​

海淀法院针对滴滴车主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案件发文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输入“滴滴+刑事案件+强奸”等条件,可以查询到36个结果,经过逐一查看去重,涉及滴滴司机强奸的案件共有13个。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媒体广泛关注并已经地方公安机关公告确认的故意伤害(杀人)案件共有4个。(见下图)

数据源自中国裁判文书网及媒体公开报道

事实上,17宗案件中,除了媒体广泛报道的第14个(深圳女教师被杀案)、第16个(郑州空姐被杀案)、第17个(乐清女孩被杀案)以及第9个(卓某礼被杀案)的嫌疑人明确是顺风车车主外,其他的都不是顺风车,最起码法院判决书中没有明确表示是顺风车。其中第2个(张某强奸案)中的被告人张某还是一名专车司机。所以,并不是只有顺风车不安全。

滴滴司机奸杀女孩,平台方是否应该担责?

有人说,滴滴只是一个为司乘双方提供撮合服务的中介,滴滴司机杀人只能由涉案司机担责,与滴滴公司无关。对此,我严重不予苟同,在我看来,滴滴平台应该担责,而且是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我觉得原因有四,一是滴滴不是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中介,滴滴司机和平台形成利益共同方和共同服务方,共同为乘客提供服务;二是乘客打车是冲着平台而不是冲着司机,即乘客享受的出行过程是由平台提供的;三是司机是经平台审核并签约才得以提供服务的;四是平台既然接单并提供服务,就有义务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

或许有人会说,平台在与司机签约时不可能预判司机是否会行凶作恶,司机杀害女孩,完全是司机的个人行为,平台方有什么责任?

对此说法,我不予苟同。平台既然与司机签约,让其上路载客,并与司机共享服务所得,这不仅表明认可其专业及道德素养,更表明平台与司机联手为乘客提供服务。在乘客遇到司机的不法侵害时,作为与司机的利益共同方,平台理应担责。当然,准确的责任认定,应该由司法机关作出。

为滴滴洗地的大V错在哪里?

这几天,有不少大V为滴滴洗地,说女孩穿着暴露激发犯罪分子欲望有之,说犯罪的是人与平台无关的有之,说抓获犯罪分子应该是警方的责任有之,说关了滴滴整改就会重回打车难……这些大V都错了!

第一个,大夏天的,你要让女孩裹得严严实实地才出门吗?第二个,如果没有滴滴平台,这个罪犯能顺利地开上顺风车蓄谋作案吗?如果没有滴滴平台,花季少女能落入贼车吗?第三个,事件发生后,警方第一时间接警处理,可滴滴客服延误了警方92分钟!第四个,没有滴滴,还有其他网约车平台,即便没有网约车平台,人们也没有因打不到车而积聚在街头!

滴滴司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将令滴滴5000亿上市计划泡汤?

滴滴顺风车整改期间再发严重危害公众安全事件,这一恶性事件暴露出滴滴在管理、服务及人文关怀上存在重大问题,其5000亿上市计划或将因此而泡汤。

首先,其5000亿估值存疑,一直在烧钱、亏损且看不到赢利希望的公司凭什么有这么高的估值?

其次,两次滴滴司机奸杀女乘客事件严重影响滴滴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停止顺风车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营收,不仅如此,接连发生命案,已经导致很多人卸载滴滴APP,这导致滴滴流量营收双损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对其信任;

第三,面对如此重大的恶性危害公众安全事件,证券交易所及承销商都将审慎对待,他们必须要考虑滴滴上市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可能招致的骂名。

如果,滴滴平台倒了又如何?

这几天,章子怡、马思纯、张歆艺等明星纷纷谴责滴滴,王传君则卸载了滴滴APP,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也表示要卸载滴滴。在明星、名人的带动下,很多人都卸载了滴滴。与此同时,深圳、广州、南京等地政府则表示,如果滴滴不能按期按质整改,将在当地下线滴滴APP。

在这股“卸滴”风潮下,有人开始担忧,滴滴倒了怎么办?首先回答这一问题的是交通运输部,其在评论文章《堵住“滴血”的漏洞》中提到,市场主体是多元化的,具备同样服务能力的平台企业不止一家,如果某家企业不服管又不自律,总拿乘客的生命当儿戏,社会公众会用“脚”投票,政府也绝不会袖手旁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诚如交通运输部文章所说,在网约车领域,除了滴滴外,还有首汽约车、神州租车、美团打车等安全运营的平台。滴滴倒了,这些司机自然会投奔其他网约车平台,民众出行问题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如果,滴滴继续恃财傲物、目空一切,对于公众不屑一顾,对于整改敷衍了事,那么,滴滴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交通运输部痛批滴滴

网约车平台如何管控司机?

纵观滴滴司机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平台对于司机管控不到位是其犯案的最主要原因。我觉得,管控司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严进行资格审核,对于网约车司机的资格审核,要极度从严,要借鉴部队招兵的模式;

二是实实在在做好岗前培训,包括技能、礼仪、心态、理念、责任意识等综合培训,而不是将司机培训外包了之;

三是在岗监管,按现有技术手段,平台对司机进行实时监控并不难,只需要在网约车内加装远程监控系统即可,后台监控建议借鉴微博、头条等平台的内容监管;

四是收取履约保证金,向司机收取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按相应违约行为予以扣除,当然,履约保证金要由第三方进行监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