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查|拓斯達:“企業不賺錢,就是耍流氓”

(圖片來源:蘇小張/攝)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蘇小張 實習記者 王彤月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東莞和佛山的很多製造企業的轉折都發生在2014年前後。那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給出了部分線索。從2011年到2015年間,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增速一路走低,從10.8%降至5.9%,幾乎腰斬。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僅增長3.3%。

競爭力一路下滑,原來的成本優勢、產業鏈優勢放佛一夜之間消失殆盡。中國製造被逼到了角落裏。企業成了這宏大變化下最受煎熬的註腳。

這種煎熬恰恰爲拓斯達這樣的工業機器人制造提供了快速生長的空間。

“企業不賺錢,就是耍流氓。”說這話的叫徐世傑(化名),2019年春節前,他從華爲離職加盟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拓斯達),擔任副總裁和產品研發中心總經理。他的總結是,“賺錢一是快,二是如何把各項技術組裝的更好。”

這個在華爲工作了十多年的年輕人,談起技術更自如,也更直接。

工業機器人領域三大核心技術被對應爲三個核心部件:伺服系統、減速機和控制器。

徐世傑說,拓斯達現在掌握了伺服技術和控制技術,只有減速技術沒有做。不過我們暫時也不打算做這方面的突破了。因爲國外已經有現成的了,我們買就可以了,另外國內攻關起來確實也比較難。除了技術,它對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加工中的精細度、耐用度都有非常嚴苛的要求,這已經不是我們所能解決的問題了,是目前工業基礎材料加工和生產跟不上的問題。而我們作爲一家智能製造綜合服務企業,要去考慮客戶直接需求和成本的問題。去花大力氣攻關減速機技術,無法迅速讓客戶收益,也沒時間。

這可能是有關中國工業領域技術創新最直白的表述。當外界每每指責中國沒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時,直接感受市場冷暖的企業選擇直面現實:研發成本、時間成本、投入產出比,最終的指向都是掙錢,這是中國製造企業在殘酷的內外部競爭叢林裏,生存和發展的底線。

無論長遠還是短期,每一筆研發投入都要做長遠和短期的精打細算;無論國外購買還是自主研發,每一項引以爲傲的技術都需要時刻面對市場考驗。不問出處,拿來就用,既不自如,也經不起等待。

拓斯達位於東莞大嶺山鎮,兩個相距不遠的廠區代表了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舊廠區主要生產注塑輔機設備,注塑機是一種給塑料成型的機器。東莞、佛山一帶原本聚集的各行業塑膠廠爲注塑輔機提供了巨大市場。舊廠的樣子和周圍的其他工廠沒什麼區別,新廠區看起來更像一家高科技企業,依靠着一處低矮的山腳。

公司創始人吳豐禮是一名退伍軍人,做了幾年注塑輔機設備後,發現企業機械臂的需求就開始轉型生產機械臂,第一代機械臂是90度直角機械臂,這種機械臂是注塑標配設備。2015年,拓斯達正式研發上市六軸工業機器人。展品就佈置在企業新廠區一樓展廳裏,旁邊還擺放着ABB的機器人,“爲了展示給客戶,我們的機器人是可以和國際一線大牌協作使用的。”

一位行業人士說,拓斯達除了做機器人,也是國內較大的ABB機器人銷售商。ABB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成員。

徐世傑想要把機器人變成傻瓜機,就像手機,不管是蘋果還是華爲,不管哪個系統,要讓消費者覺得好用纔行。“這是全行業的事情,大家都在做,只是比誰能做出來,誰先做出來。”

一刻不停,一刻不能落後。5G到來了,物聯網要來了,工業機器人的大機會就在眼前。雖然四年前剛剛研發上市自己的第一款六軸機器人,拓斯達已經開始佈局工業物聯網行動。

左運光,原來抱着人民銀行金飯碗的湖南人,也加盟了拓斯達,擔任公司副總裁兼總裁辦主任。他說,“我們現在爭取趕上工業互聯網這趟車,萬物互聯啊,5G肯定會改變很多,我們不想被拋棄。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啓動工業互聯網項目。”

“具體做法就是先把我們銷售出去的10多萬臺各類設備,包括機械臂都智能化、數據化,要聯網,我們把這些數據都上傳到雲端。工業互聯網最重要的就是數據。最近幾年我們銷售的設備本身都爲客戶配置通訊模塊,早前的是沒有的,但是其實升級技術我們是具備的,我們只需要在設備上增加配置就可以了。”

這項宏大計劃現在讓他們比較頭疼的是,很多企業不願意入網,他們考慮一旦入網,他們的生產設備、工藝參數等商業機密就存在風險。雖然拓斯達跟他們解釋說,保密、安全,但還是有很大阻力。左運光說,“企業的顧慮很好理解,但是這個項目還是要推進。因爲它決定着未來,這是企業和全社會對數據的認知轉化的必然。”

每一步都被未來推着走。市場部經理許鵬,2015年加入拓斯達。主要任務是向外輸出企業的產品、技術和理念;向內導入市場反饋和客戶。每天都需要和客戶、同行打交道。他講述了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在短短几年間發生的明顯變化。

2015年左右,機器人概念開始在國內熱起,各家企業主要是向市場推銷機器人本體。這個階段是本體商階段。各家主要是談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這一年,一個關於中國製造的熱詞成爲國家戰略,開始對標德國工業4.0。

2016年,市場開始紛紛轉向集成商了,機器人企業開始注重細分領域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爲用戶提供定製解決方案。“大家不提核心零部件、核心技術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但其實直到今天,國內企業人行業在覈心零部件核心製造工藝水平上,跟國外還是有差距的。但是大家行業開始逐漸接受了。”

這個轉折,真實又生動地覆盤了部分中國製造業的演化路徑。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被某種說不清的原因緊逼着,跳過技術創新,直接談解決方案。這個過程,“四大家族”(ABB、庫卡、發那科、安川)從1970年代走到今天,而中國的機器人行業只用了兩三年。現在,令行業頭暈目眩的物聯網時代又開啓了。

對於機器人行業來說,以佛山和東莞爲代表的珠三角是最完美的試驗場。這裏是市場的家門口,也是產業鏈的中心。

許鵬補充說,“其實能把各種技術、零部件集成,解決客戶當下最緊要的問題,是當務之急,也是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