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現代人每天的生活似乎都是在“種草與拔草”間互相轉化。

“化妝品是深坑”、“電子產品迭代速度讓人喫土能力MAX”、“最怕聽到‘親測有效’,止不住買買買”……“種草”已經成爲新時代消費主義的象徵,網友說得好:“愛上一片草原,就怕兜裏沒錢。”

即使不是購物狂,相信你也一定有過被“種草”的經歷。“種草”最早流行於各類大小美妝論壇與社區,直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大量擴散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泛指“把一樣事物推薦給另一個人,讓另一個人喜歡這樣事物”的過程。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曾提出的移動互聯數字時代的SICAS行爲消費模型: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移動支付時代的紅利,讓消費路徑極速縮短,從“種草”到 “拔草”可能就是幾分鐘的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到底是哪些因素刺激了消費者指尖的衝動?其中蘊含着怎樣的社會、心理與文化的動因?“行走的種草機”們有哪些讓人慾罷不能的套路?今天,就和你聊聊“種草”這件事。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種草”是一種先天本能

模仿/認同/調節情感的社交行爲

雖然“種草”是個新鮮詞,它的根底卻天然地生長在人類的文化基因裏。

人是模仿動物

1、消費模仿定律

在社會學的視域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之一,也是人類作爲社會性動物的本能。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曾在其《模仿律》一書中提出三個模仿定律:

下降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幾何級數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先內後外律:個體對本土文化及其行爲方式的模仿與選擇,總是優先於外域文化及其行爲方式。

被津津樂道的“種草”,同樣可以與上述三條模仿律無縫對接:

人們傾向於模仿具有更高社會地位和更好時尚品位的人;“種草”常常始於跟風,時興的“種草”也總是自帶爆點和流量;在人們更熟悉的領域,對那些認可度更高的人或事物,人們的“種草”意願表現得更爲強烈。

2、模仿的深層動機是認同——“買了這個你就跟我一樣”

生活中的模仿處處可見,“消費模仿”也被認爲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消費模式。當消費者認可他人的消費行爲並對此產生羨慕和嚮往時,便會產生仿效和重複他人行爲的傾向,而模仿者也能在仿效的過程中獲得愉悅。

繼續深挖一層,模仿的根源在於認同——被熟人種草是源於長期累積的信任,對方的人品、品位以及雙方融洽的交往關係都在爲商品的品質背書;而網紅之所以帶貨則是因爲屏幕上光鮮的形象營造出一種“買了這個你就跟我一樣”的美好幻象,使人獲得某種象徵性的身份躍遷。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劉若英在微博中分享網紅食品髒髒包

人也是情緒動物

1.“情感調節”纔是廣告的真·殺手鐧

消費者行爲學中認爲,人類的態度由認知、情感和行爲三個元素構成,在一般的產品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先形成認知,繼而產生情感,然後再做出消費行爲。

廣告對人真正的影響,就在於“情感調節”:即把產品和歡樂、愉快的畫面聯繫在一起,爲觀衆創造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久而久之,消費者就會把從這些畫面中獲取的正面情緒轉移到廣告的產品上,最終心甘情願爲產品買單。

2.“種草”:一種另類廣告

人們被“種草”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接收一種另類廣告的過程。不過,這裏的廣告不再是商家費盡心思的宣傳,而是來自外界的或有意或無意的觀點與主張,是一種基於人際互動的更親密、更高效的信息傳播模式,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在移動支付環境中,“種草”比覆蓋更重要。

成功種草需要引燃人們的情緒點。於是我們發現,無論是明星、網紅,還是各個社交平臺上的草根素人,無論其載體是文字、聲音、美圖還是視頻,行之有效的帶貨路數有着共通的邏輯:好看好聽好玩,強感染力,高情感飽和度,能夠觸發人們的情緒G點,自帶一萬個非買不可的理由。

例如,抖音上的“答案茶”之所以風靡,既是因爲人們出於好奇去爭相體驗一款新鮮的產品,更是因爲這種“你問我答”的玩法戳中了人們內心私密又躍動的情緒。“我的他在哪?”“2018運勢如何?”——一杯奶茶在某種程度上成爲人們情感的承載物,給人以精神上的片刻歡愉與慰藉。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種草之力,何以燎原?

熟人口碑/KOL/網絡社羣各有套路

“種草、拔草”之所以在今天大面積流行,社交媒體功不可沒。

“種草”靠的是口碑與相互信任,社交媒體則不斷試圖打破用戶間的交往屏障,二者都把“關係”抬到了一個關鍵的位置。而“種草”,說到底也是人與人之間傳播關係的一種,離不開人的碰撞與互動,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節點間或深或淺的聯結。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Marketing 4.0》中提到,在當下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 F-factors —— Family、Fans、Follows,即家人、朋友和你關注的人,最能左右你的觀點和選擇。

德勤2015年發佈的一份關於電子設備使用如何影響零售的報告指出,當人們在購物前或購物中使用社交媒體時,其在同一天購買商品的可能性將增加29%;在購物過程中,使用社交媒體的消費者更有可能比非使用者花更多的錢;同時,認爲自己受到社交媒體影響的被訪者在購物時的花費更有可能遠超非使用者。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細數一下,日常中的種草大概逃不出以下這三個渠道:熟人口碑、KOL、網絡社羣。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這也是一部種草史的進化歷程——從熟人到陌生人,從線下到線上,從實體到虛擬,再到它們全方位的滲透融合,人們的關係看似逐漸趨向弱化和陌生化,實則隨着參與感的遞增愈益豐富而穩固,最終成爲種草背後的強力推手。

現在來逐個分析它們的帶貨邏輯:

熟人口碑

強關係—高信任—分享互惠

爲了解消費者是如何通過社交媒體網絡與零售、旅遊、娛樂以及金融等不同行業進行互動,福布斯曾進行過一項研究,通過調查他們發現81%的受訪者表示來自朋友和家人的評論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

熟人間的種草是一種建立在強關係上的口碑傳播,而強關係意味着較高的情感聯結和信任度。這種信任堪比一次質量認證,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自己手動篩選商品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大家又可以藉此話題展開交流,在你來我往中鞏固感情。

“網生”年輕人在這一方面尤爲得心應手。近日,唯品會聯合艾瑞資訊發佈的《95後時尚消費報告》顯示,95一代成長於社交媒體高速發達的環境,分享意願較高,具有很強的品牌傳播和種草能力:41.8%的95後會向親友推薦好用的品牌,超過30%的95一代會轉發有用的資訊、教長輩如何使用APP。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KOL

個性展示—個人品牌—認同與追隨

最近你關注的博主又推薦了哪些必敗好物?來自他們的種草似乎總是自帶光環,讓人忍不住“喫”下一枚接一枚的“安利”。

快美妝旗下的“帥你一臉毛蛋”被稱爲“全網第一種草紅人”,憑藉活潑親和的畫風和精心細緻的美妝測評在快美妝、微博、B站收割了不少粉絲。2018年第一季度,毛蛋與新藝術彩妝品牌合作發佈定製視頻,兩個單品銷售額近500萬。像毛蛋一樣,許多博主、紅人通過社交平臺上高頻且個性化的形象呈現和內容展示,打造自己的標籤化人設,樹立個人品牌,轉化率十分可觀。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帥你一臉毛蛋”在B站發佈的美妝視頻

另外,也有聚合達人的平臺型產品出現,比如內容電商平臺火球買手。通過買手產出優質內容,推薦蘊藏買手個性與品位標籤的精品好物,在供過於求的網購世界中,精準連接消費者與商品,提升決策效率。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火球買手App頁面

走心的人設、精心的內容、有趣的互動……都在一點點拉近普通人與KOL的距離。再加上長期的關注和投入,人們在KOL創設的語境中獲得了很強的“身份感”和“代入感”,容易產生價值與情感上的共鳴,對他們選品能力的肯定,來自對其本人及生活方式的認可與傾慕,而由認同而產生的強追隨性,正是人們頻頻長草的原因。

網絡社羣

興趣聯結—羣體歸屬感—社羣經濟

社交媒體的強大帶動了網絡社羣的興盛,人們對自己的定位日益明晰具象,越來越多人熱衷部落化、圈層化消費——傾向在圈子中獲得某種身份認同,共享消費偏好與消費信任。同時,社羣逐漸呈現精細、垂直的趨勢。

例如,小紅書以社區+電商的模式給熱衷於海外購的人羣提供了一個消費口碑庫,在諸如此類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社區中,個體因興趣而自發地產生連接,彼此分享交流,UGC的創作模式使社區成員兼具傳播者與接收者的雙重角色,也因此具有更高的表達欲、參與度和創造性。

於是,人們在社區中穿梭往來,以橫向交流爲紐帶共同建立起一種網狀交織的社羣關係,進而觸發了頗具能量的社羣經濟——它依靠成員對社羣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而建立,通過服務於社羣與成員的需求而獲得相應的增值。在互聯網環境下,超強的傳播效應與社羣本身超低的邊際成本使得社羣非常容易向外拓展,動員效果一級棒:999+人都被種草了,你還不來試試嘛?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全民“種草”,品牌如何搭上發展“便車”?

海底撈網紅喫法、小豬佩奇兒童手錶、名創優品祖馬龍……抖音在一夜間成爲全民種草機,在種草界走出了一條清奇而寬闊的康莊大道。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對品牌而言,使客戶“種草”某款產品的過程實際就是一次成功的品牌營銷。當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選擇越來越多元,在後流量紅利時代,像抖音這樣的“爆款”種草機們展示了許多高能打法,也爲品牌營銷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

回到SICAS行爲消費模型,筆者將從感知(Sense)、興趣互動(Interest&Interactive)、聯繫溝通(Connect&Communication)三個層面逐一進行分析:

1.感知:碎片+娛樂

互聯網經濟的競爭本質上都是注意力資源的爭奪戰。當下大熱的短視頻更是紛紛發力,爭相在十幾秒的碎片化時間裏佔領觀看者的心智。愉悅作爲一種高喚醒度的情緒,能夠給人帶來更強烈的刺激和感受。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娛樂化的內容對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成功的“種草”往往在一開始就充分激活觀者的獵奇心理,用新鮮好玩的“料”和“梗”抓住注意力,要麼有亮點,要麼有槽點,短平快的戲謔、解構、無厘頭、反差萌,都可能成爲加分項。

我們認真地研究了「種草心理學」,品牌如何種草消費者?

因抖音網友分享而火的摔碗酒

2.產生興趣並形成互動:內容+場景

從文案設計到視頻聲畫,優質的內容永遠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實用和有趣至少要佔一個,纔有可能在信息的汪洋中脫穎而出,在受衆的腦海中留下記憶點。

當人們越來越關注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光有內容遠遠不夠,還要與消費場景建立聯繫,給受衆營造一種身臨其境、身在其中之感,多展示與消費場景的互動,從而提高人們對產品的好感度和種草的勝算。

與此同時,由於人們對於附加在產品之上的故事等內容更感興趣,所以不妨將這些故事作爲產品的賣點融入到需求場景之中。當自我情感與產品發生關聯時,種草熱情也會隨之提高。

3.建立聯繫並溝通:圈層+個人IP

如前文所說,如今的消費者來越多地以小羣體的形式出現,這種背景下的“種草營銷”不要求大而全,而要求小而美,在某一垂直領域深耕,爲特定圈層中的人塑造專屬的存在感和歸屬感。

鑑於KOL不容小覷的帶貨能力,在社羣中打造核心代言人也是品牌營銷的不二之選。一個鮮活而獨特的個人IP,對粉絲的帶動能力是巨大的。因此,可以通過有效的互動和對話使受衆與KOL建立聯結,充分貫通社羣中的人際關係,將大家對圈層的歸屬感遷移到對KOL的認同感上,從而成功將注意力躍升爲影響力,再將影響力進一步躍升爲轉化率。

像任何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一樣,“種草”的風靡也有它的深層原因,既是人類內在心理動機的體現,也是複雜社會關係的集合,又是當代流行文化的表徵。一個流行詞就是社會的一個切面,可以勾勒出相關行業的最新發展動向,深究其因也會有更爲深刻的洞察。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