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曄宇:媒體人做投資典範,共創浙商創投三百億規模

個人名片:

華曄宇,浙商創投聯合創始人暨行政總裁、中華創投家同學會執行會長、浙江省股權投資行業協會副祕書長、浙江省創業風險投資行業協會副會長、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副會長、浙江大學MBA校友導師,2014年浙江金融投資十大領軍人物、2015年度浙江優秀創投領軍人物。他領導的浙商創投目前已經管理了20餘個VC/PE基金、天使基金、新三板基金、定增基金、併購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300億元人民幣。成功投資華策影視、貝因美、華數傳媒、普路通、東方時尚等100多家優秀企業,涉及文創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消費品、TMT等多個行業。

華曄宇:媒體人做投資典範,共創浙商創投三百億規模

在這個喜歡且便於貼標籤的時代,如果要給華曄宇貼幾個標籤,非常容易。他的標籤也都非常高調。最早一批轉型做投資人的媒體人,爲數不多上市創投機構的聯合創始人。浙江省創業風險投資行業協會副會長,2015年度浙江優秀創投領軍人物,等等。不過,他也首先是個十分孝順的兒子,十分有愛的父親。

也許是有着媒體+投資人的複合履歷,儘管因爲要主持公司的重要會議而遲到了一些,進入會場的華曄宇脫下禮帽與大衣,拿起話筒,即刻可以邏輯清晰遊刃有餘的侃侃而談,抖的還都是乾貨。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華曄宇身上帶有的與一般產業或者金融出身投資人些許不同的氣質。或許是因爲年輕時文學、抱負、情懷的沉澱,以及他還保持着的閱讀的習慣。對於文史哲,華曄宇信手拈來。對於科技與產業,他也是閱盡千帆。

浙商創投,這樣一家2007年成立之初即踩準一個個機遇發展到300億元人民幣的管理資產規模,2016年還將與桐鄉市政府共同發起1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烏鎮互聯網產業基金,三位聯合創始人,陳越孟、華曄宇、徐漢傑,功不可沒。而儘管管理着近80號人規模的機構,這在一般十數人爲主流的風投機構中已經很少見和大型,華曄宇仍然在一些關鍵節點親力親爲,比如面試投資經理,這也顯示了他們在團隊建設上的重視。

反向混改、全員持股,幾件大事成就三百億元基金規模

“2015年做的幾件大事情就是,首先完成了反向混改。最早股權在三個創始人手裏,今年3月引進了國資股東。浙江省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佔了20%,另一家多年的合作伙伴省二輕集團跟投10%。”反向混改,不同於以前的國有企業改制是把民營資本引入,而是原來純粹的民營企業引入國有資本。這樣的好處是,民營資本在國有資本的參與下,更強調合規、嚴謹問題,在一些大項目上能獲得出資能力強大的國有資金的支持。而國有資本,本身由於一些機制和屬性的原因而無法獲得較高的市場化回報,也因爲參與了民營企業,有了更好的盈利能力。可以說,混合所有制,只要找到對的人,既是雙贏。

“另一件大事,就是我們在股改後預留了全員持股平臺,分享股份收益權。這是對所有同事這麼多年辛苦奮鬥的最好回報。我也和同事們說,公司能做多大,持股價值能不能體現,是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用公司市場價值來體現員工價值,大家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共同價值感大大增強。”華曄宇在說到股份收益分享對員工工作動力的提振的時候,看去是由衷的喜悅。這是一個多年來一直盡心抓團隊建設,向來大力支持培養新人的管理者,與所有行業的管理着一樣,表露出的欣慰。也即是說,即使作爲一個看似金字塔頂端的行業,即使是一直在幫助被投企業進行着股權設計、投融資對接、資源對接、股改上市的這樣一個行業,當激勵機制真正落實到自身時,那種由衷的喜悅和真切的感受,是在旁觀的時候無法比擬的。

“第三件大事,是我們也正在引進新的戰略投資人,爲未來發展找到更大的合作伙伴。他們看重的是浙商創投的平臺,我們的國資股東及戰略投資人,在未來我們發起的100億互聯網基金、醫療產業併購基金等大的基金中,都會參與。我們LP的整體水平也更高了。這是非常顯著的變化。”2015年,浙商創投的幾件大事,爲2016的又一次飛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爲一個三百多億基金規模的管理者,他並不關注於自身獲得了多少回報,而是浙商創投這個品牌,以及其中的團隊員工們,獲得了多大的進步和提振。“我們華總很和藹的。”仍然記得浙商創投高級投資經理徐國銳,在一次閒聊時候脫口而出的評價。也許,見慣了大場面,而仍然保有初心的人,才能穩妥順遂的和兩個聯合創始人,及一大支精良的隊伍,走到今天。

最早一批的轉型媒體人,新聞出身做投資有優勢

話題避不開華曄宇媒體人出身的經歷,我們想,他應該也會以此爲傲吧。畢竟,媒體人擁有着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爲鎂光燈和公衆輿論下活躍的人,必然要承受着更嚴苛的篩選和挑剔,因此這些人,打從貼上媒體人的標籤開始,就是一批特別的、優秀的人。

華曄宇可以說是很早一批轉型做投資的媒體人了。2015年傳統媒體的一連串事件、以及如胡泉靈、任泉、李冰冰等新進VC,徐達內、秦朔、黎瑞剛等新進創業者,預示着媒體人的能量在傳統媒體走向低估的這個時代獲得了真正的釋放。他們不再是積累了十多年人脈資源後轉型做公關公司,或者企業PR,而是對於自身的能量、及可能性,給與了更高的期許和更多樣化的嘗試。但早在2007年的一頓飯局上,已經是十餘年媒體經歷,身爲省級財經媒體新聞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報告》編委的他,卻早已敏銳的嗅出了自己與衆不同的另一條路。

陳越孟和華曄宇,在2007年秋天一同參加一個飯局後,聽到企業家們感慨傳統產業到了瓶頸期,堆積的資金不知投向哪兒,他們一拍即合,認爲創投行業潛力巨大,45天便募集到首期4億元人民幣基金,從此奠定了浙商創投作爲較早期的本土大型投資機構之一的基礎。

被問到媒體人轉型投資人,有哪些優勢的時候,華曄宇中肯地說到,自己本科、在職研究生都是新聞專業,轉型到投資人,他發現了一些特點。“媒體人,按照原來傳統說法叫記者。記者跟投資人有幾個相像的點,記者採寫稿子要不斷髮掘行業新亮點,投資人也一樣。投資人可以聚焦在某一個行業,記者也可以。總體來說,記者和投資人都屬於對什麼東西都略懂的那種,學習能力得強。”華曄宇有感觸的說到。“比如你今天可能在跟一個做服裝的老闆聊,明天可能就跟一個高分子產業的,都得有話聊,才能寫出來稿子。這跟投資人也蠻像的,都要快速學習和消化。”“剛纔說到工作習慣的問題,投資人往往深夜還在聊項目,有人半夜比較精神,媒體人也是,以前白天跑來跑去工作、採訪,晚上回來寫稿子。所以轉型可能也是有一定的基礎。”華曄宇說到。

當被諮詢到新聞背景,在處理科技等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的理工類行業時,會否需要適應。他則說:“投資主要是靠團隊。浙商創投裏有各種學科背景的人。我們有七個人組成的項目委員會,二十幾個投資經理,及七八位風控屬性的行業研究人員。現在的浙商創投,已經平臺化了。而我看文創傳媒等方面,會更加擅長。”在投資決策以及投資回報上,機構是否全然比個人有優勢,他認爲是要看項目階段。“在早期天使投資來講,有時候個人決策會更準確,機構做純天使投資並不一定做的比個人更好。階段上來講,基金制的投資機構比個人的天使投資相對更靠後一點,因爲純天使的項目,機構無法判斷,盡調也無從着手。更多的時候是憑投資人的直覺,當然這個直覺來自於他對行業的理解、對創始人的判斷、對團隊的判斷。”

三個聯合創始人一拍即合互補分工,高格局奠定浙商創投8年壯大基礎

在被問到,成立八年,團隊穩定,每次都能準確抓住機遇走到現在,三個聯合創始人配合如此之好的祕訣在哪裏時,華曄宇中肯的回答“我們三個人應該說是一拍即合,除了在具體項目上有時會有分歧,大的方向上從來沒有過分歧。這個可能跟我們分工的互補性有關。陳總抓宏觀戰略及整體佈局,徐總以前主管項目,而我主管融資和行政,大家都有互補性,也正好都是各自熟悉的領域和特長。這可能對創業企業也有啓發,合夥人搭團隊,共同的理念很重要,互補性也很重要,還要有比較高的格局,不計較小得失。“這裏華曄宇特別評價了徐漢傑徐總的高風亮節。”徐總在公司引進新的執行總裁時平價轉讓大額股份,我們三個創始人對於員工的股權激勵上,都拿出了可觀的股份。這也是一種格局,合夥合夥,合的是人,大家的理念一致、格局匹配,才能走得更遠。我們雖然是投資公司,但是跟大家創業企業一樣的,也是創業的過程。“

在這點上,其實這也是我們最想探究和表達的。投資機構、投資人,也和創業企業一樣,是從0到1慢慢起來的,也要經歷過很多創業者需要經歷的轉型、磨合、成長之路,但優秀的人身上,能夠長久的活躍在你眼前的人身上,一定會有一些共通的品質。比如堅持、比如善良、比如專業素養、比如抓住機遇。

華曄宇:媒體人做投資典範,共創浙商創投三百億規模

華曄宇,作爲浙商創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力量,以及作爲一個年年都會去靈隱寺爲父母祈福的孝子,以及作爲一個親自陪要入學的女兒去美國遊學的父親,身上閃耀的光芒,是溫和、持久而明亮的。我們也相信,在陳越孟、華曄宇及其他合夥人、團隊的努力下,浙商創投的2016,將迎來更新更好的氣象。

華曄宇:媒體人做投資典範,共創浙商創投三百億規模

精彩評論評論(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