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胡雪岩商训

徽州商人,即徽商,又名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徽州府籍商人集团的总称。他们是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商帮,纵横中国商界五百余年,影响极大,江南一带的市镇常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譬如扬州的盐商中就以徽商的影响力最大,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到道光十年(1830年),徽州盐商基本把持了全国的盐业运输和买卖,徽商也在这一时期控制了全国财政的4/7。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屯溪老街,古代徽商们在此囤积徽州货物,乘船沿新安江入江浙

而在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绩溪商人胡雪岩。在古代重农抑商的社会中,既戴红顶戴又穿黄马褂的商人,仅有胡雪岩一人,他也由此成为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徽州古城,徽州府府治所在

徽商的行成

自然环境——“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徽州山多地少,人烟稠密,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然后正是这样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徽商这一伟大商帮。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宁静的徽州古村,在如今随处可见

徽谚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在旧时徽州崎岖的山道上,总是能看见一些身背包裹、手拿雨伞的男人行色匆匆地走过,后头跟着一个、两个或是三五个孩子,小小的身架,不过十二三岁的模样。徽州山多地少,土瘠人稠,一代代徽州人唯有走出大山,走出徽州,求食于四方。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奔波于边陲塞外的晋商,穿梭于西南高山峡谷的茶马古道的马帮,架孤帆搏击南洋的浙闽商人....几乎古代杰出的商人团体都是出自这些化外之地,精神上的开放和勇敢以及迫于生计的现实压力,促使他们突破农业社会的体制去为自己和家人打拼,正如交不上皇粮的小岗村一样,当生存出现了问题时,体制将不再是桎梏。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商不再是士农工商的商,而是徽州人的必须面对的命运。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拉货的老人,每当有游客进村时,村里的老人都会拉着装满土特的板车贩卖

民族融合——“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

徽州地区等广大南方地区,原是山越人的主要聚居地,在中原一次又一次的战乱后,越来越多的中原汉人移民到了南方,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徽州人,以及徽商。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烧香祭祖的中年男人

徽州人既有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维系家族的宗族观念,也有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徽州人的独特的精神品质,是徽商渐渐壮大,最终成为了叱咤商界五百余年的商帮。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传统的徽墨工坊

江南经济发展3“苏湖熟,天下足”

随着战乱南迁的不仅仅是中原汉人,还有整个中华帝国的经济重心。从西晋的永嘉之乱到魏晋南北朝,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到五代十国,从澶渊之盟到靖康之耻。无情的战争摧残着中华文明的北方摇篮,新的希望却在南方湿润的空气中播下种子。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油菜籽老榨油厂,每次榨油的时候,菜油香能飘出好几里地

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总量超过北方,宋元明清,乃至当代中国,江南地区都是整个中国最富庶的地方。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徽州木雕传统手工艺人

经济的繁荣不断的刺激这拥有敏锐市场嗅觉的人们,徽州人撑着船,带上山里的百货,从钱塘江敲开了苏杭的城门,敲开了属于自己的徽商纪元。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徽商特质

信 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徽商商训》

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

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

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

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

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

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

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靰,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儒家的“五伦”就包括了一个“信”字。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宏村承志堂,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于1855年前后建造的私家住宅,大小天井九个,七处楼层,大小60间,门

遵循儒家文化传统又非常精明的徽商,大多数都很讲究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手工制茶,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都是徽州名茶

徽商的经营之道,他们恪守的经营理念是“讲诚信,重道义”,而在营商活动中,徽商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徽州商人李大皓就以此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在张弛万变、风云诡谲的商海中,徽商正是恪守信义,诚实经营,才得以立足稳健,贾道通达,声名远播。

儒 商——“一等人读书,二等人经商”

雍正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山西人一等人经商、二等人务农、三等人当兵、四等人读越书”这样的话。晋中乡谚所谓“生子有才可经商,不羡七品宝堂皇”。而徽州呢,徽州恰恰相反,是一等人读书,二等人经商。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西递村从明嘉靖四十四(1565年)年到清道光六年(1826年),西递胡氏家族

做了二等人的徽商们为了强化自己的儒商特色,还不惜采取多种手段,如广交文人学士、建书楼、兴文会、办诗社、蓄戏班、好书画,其中尤以教育为重。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歙县许村,三朝典翰坊,为汪氏父子而立

明清两朝徽州(仅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共出1136名进士,休宁县一县更是出了19名状元,因而造就了“一镇三状元”“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同胞翰林”“一榜十九进士”“四世一品”的逸事。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黟县屏山,舒庆余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商帮,像徽商那样对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投注那么大的热情、那么大的财力,并且蔚为风气,代代传承。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歙县)布学蜡像

徽州社会,亦贾亦儒,贾儒不分,虽士大夫之家,也以商贾游于天下;虽深山僻野,亦不乏诗书礼仪之家,这也使徽州的世风日益儒雅。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徽州古城,仁和楼

徽商的没落

往事只堪哀。徽商在唐宋起家,明朝中叶走上巅峰,称霸商界数百年,清末民初之际,走向没落,渐渐被人遗忘,成为一段历史。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时代巨变——“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每每谈及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总让人悲愤叹息,从堂堂天朝上国沦为东亚病夫,徽商也在这一时期同整个中华民族一起倒了下去。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半封建社会。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

西方列强将中国变成自己的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正如同他们以前在非洲和美洲一样,资本家在乎的永远是利益,而不是中国人的死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中,以徽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济,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祖籍婺源)和他设计建造的铁路

自身局限——“成也儒商,败也儒商”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他们是商人,更是封建商人。与一门心思做生意的晋商相比,追逐财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才是归宿。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旌德江氏宗祠,明清时期江村共出进士18人,文举人42人,武举6人,另有明经40人,辟举4人。民国

士农工商,士是最上等的,商是最低贱的,以儒家思想武装的士大夫阶级永远是国家的核心。以儒商自居的徽商们,以晋升士大夫阶级为自身的目标,做不了大官,做小官,做不了小官做乡绅,这也正式徽商乃至徽州人格外重视教育,重视科举的原因。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歙县许国石坊,坊主许国,明朝歙县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

可到19世纪末,当徽商所代表的封建经济没落时,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登陆中国之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很明显,此时只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实业,实现商业与产业的结合才能获得新生。但“官本位”的徽商却做不到,其封建商人的属性,注定了他们会跟着整个封建社会一起被历史抛弃。

战乱破坏——“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饱”

战争永远是人间的修罗场。谁也没有想到1851年广西金田的一个落魄秀才掀起了持续十数年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中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源起广西,喊着“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饱”的口号,横扫中国南方十余省,摧残着2000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一点生命。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油画《金田起义》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建立政权后,与清军、湘军、淮军和地方团练在江浙、安徽、湖南、江西几省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没有兵员民壮,就地拉伙,没有钱粮,加征赋税、甚至趁火打劫。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仍然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政权

太平军这边是“长毛鬼”,湘军那边还有一个“曾剃头”,据徽州个县县志记载,1850年徽州地区人口61万,到1869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仅剩下30万人,徽州地区损失了一半的人口,其中绩溪县更是从22万滑落到4万人。

徽州文化丨无徽不成镇,徽商的发展、特色与衰落

丨电影《投名状》清军与太平军激战后

而徽商主要经营的江浙地区同样民生凋敝。太平天国战后的苏州,人口由1831年的340万下降到1865年的129万,经济上的富庶与繁华和文化上的标致与优雅都已随风而逝。同样,有着“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在1861年至1864年被太平天国占领期间,因死于战火、屠杀、瘟疫以及人口的逃亡,原有居民由81万骤减至20万,一度仅剩下数万人。

...

...

...

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承受痛苦的永远是千千万万的人民,愿世界和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