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春秋时期,虽然晋国牢牢控制了桃林之塞,最方便的捷径豫西通道走不成,但秦国还可以从临晋东出黄河。在黄河以西大片土地被魏国夺取,在春秋时候秦国通往东方的通路——晋南豫北通道,也被魏国封闭。

刘邦和韩信军事水平到底谁高?经过上次的文章发现,要让读者理解,必须从头开始讲,要搞清一个基本问题。

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以前用过的标题:为将者不识兵要地理,便称名将也枉然。

要对战争行动有深刻理解,第一点就是必须懂地理,不然的话不足以谈兵事。所以刘邦和韩信的军事水平之争,必须从地理先谈起。

在河南省灵宝市境内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叫做阌东村。据考证,该村西北2公里的函谷古道处即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桃林之塞(此为说法之一,本文从之)。

这个小地方为什么会在历史上有名?我们都知道关中向来有四塞之地的说法,易守而难攻。可是我们换个角度考察,关中之地虽然有众多天然屏障,反过来这些天然屏障也限制了关中对外的发展。而桃林之塞就是其中之一。


他率军七万就能横扫天下,但君王太过短视,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我们观察桃林之塞的位置可以发现它正处于崤函古道的中间,崤函古道或称豫西通道,是关中向东的最主要通路。在这条通路上的潼关、函谷关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古代著名关隘。而桃林之塞起到的作用和潼关、函谷关等一样,关中以外的势力控制此地就掐住了关中向外发展的咽喉。

秦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强国,然而终春秋一世秦国都未能东出一步,原因就在于晋国牢牢地控制了桃林之塞,掐住了秦国的咽喉。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抢占了先手,先据桃林。后晋灵公又派詹嘉守桃林之塞。秦晋两国围绕桃林之塞进行了长期而反复的斗争,虽然战争的结果互有胜负,但秦国始终未能获得突破。

战争的第一要素是空间,现代战争的表现形式似乎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其实只不过是“空间”这一概念更加广泛。

而对空间的争夺首先要有通往其他空间的通路。这就是观察战争第一要观察的要素——问题,不了解通路的情况那如何了解战争呢?


他率军七万就能横扫天下,但君王太过短视,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因为晋国这个庞然大物的阻挠,秦国失去了东向发展的可能。随着三家分晋,秦国似乎面临曙光。但是那个时候的秦国自己也没能争气,三晋中的魏国把秦国打得连连后退,魏军在吴起的率领下,夺取了临晋、蒲阪、元里、洛阴、合阳等地,把秦国赶到了洛水的西边。秦国

在黄河以西大片土地被魏国夺取,在春秋时候秦国通往东方的通路——晋南豫北通道,也被魏国封闭。

从关中东出,向来有三条通路。


他率军七万就能横扫天下,但君王太过短视,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一是豫西通道,即从潼关到洛阳。沿着黄河南岸的豫西山地,越过崤山进入伊洛平原。

二是晋南、豫北通道,即从临晋渡过黄河,沿中条山北麓,通过轵道进入河内。

三是商洛、南阳通道,出武关进入南阳盆地,转为东北走楚国进入中原的夏路。

被吴起打败后的秦国面临的战略态势就非常恶劣了。在春秋时期,虽然晋国牢牢控制了桃林之塞,最方便的捷径豫西通道走不成,但秦国还可以从临晋东出黄河。现在吴起占了西河,这条路也被封死。而商洛、南阳通道,因为秦国和楚国盟好的关系,不便从这东出。而且就算和楚国翻脸,以楚国强大的程度,当时秦国绝对不敢竖此强敌。

这就意味着在魏国的压迫下,秦国完全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注:魏夺西河之役,也是得到赵国和韩国帮助的。

但是魏国从魏文侯时期起战略上就出现了问题。以前我把这个问题归结于短视,除了短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知彼知己。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简单讲过知彼知己这个问题,四个字很简单,实际上想做到,非常难。

他率军七万就能横扫天下,但君王太过短视,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魏国在吴起辛辛苦苦夺取了西河之地后就放弃了对秦国的攻势,转为东向发展,这让吴起的努力前功尽弃。如果让吴起继续进攻秦国,历史必将改写,毕竟吴起号称“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能得到率七万人就横扫天下的评语,这仅次于孙武了。不过这种后知后觉的话就不必说了。为什么魏国改变了战略不再攻打秦国?这是因为秦国所据的关中虽然在那时就已有“天府”之称,但在那个时代最繁荣的地区却是华北大平原,这是当时的经济重心之所在。所以魏国急于东向争利,在占据了西河之地保证了自己的后方安全后,魏国急急忙忙转为东向。

这就是魏国君王在战略上的短视。但造成这一短视的原因正是不能知己知彼。当年晋国争霸天下的时候和秦国虽有很多摩擦,但凭借强大的国力牢牢遏制住秦国,因此可以全力与楚国争霸中原。

三家分晋后,如果三晋同时行动,其威势不弱于晋国当年。可毕竟已是三个国家,有着各自的考量和利益追求,这注定他们之间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迟早会因为利益分歧而联盟破裂。对此点,魏国并未计算。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三晋联盟就宣告破裂,互相之间爆发激烈冲突。

三晋联盟的破裂意味着齐、楚、秦国的对手瞬间削弱。魏国虽然变法较早,国力强大,但毕竟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又身处四战之地,其机动兵力不过数万,不足以应付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并未调整自己的战略,依然在中原与诸强缠斗不休。虽然魏国能赢得几次战役的胜利,其后果必然是遭四面围殴、耗尽国力。这就是典型的不知己,没明白自己的实力远不及当年的晋国的缘故。

他率军七万就能横扫天下,但君王太过短视,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函谷关以东诸国中,承担原来晋国防御秦国任务的是韩、魏两国。韩国本来就最弱小,随着魏国的快速衰弱,秦国东出的障碍没有了。

扯了这么多,这和刘邦有什么关系呢?

秦灭六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统一战争,它的经验被迅速学习。楚汉战争,其实是秦灭六国战争的翻版。

关中从函谷关东出,是到达伊洛平原的捷径。伊洛平原,在秦朝叫三川郡,河水、雒水(即洛水)、伊水在其地中,故名三川。西有崤山、熊耳山,据崤函之险;南有伏牛山、嵩山,伊阙扼守伊水之上,护住了南面门户;成皋连接嵩山北麓,阻洛阳之东;北有河水,是为天险。当年周人东迁,就是看中了伊洛平原的地理形势。

伊洛平原的地理格局虽然小了点,但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却相当重要,这是关中控制中原的前出基地,凭借此地,足以断天下之脊。

所以秦国的最主要战略目标就是打通豫西通道进占伊洛,一方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分割关东诸国的联系。但是秦国在这一路的攻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各国都看穿了秦国的战略意图,联合起来在中原地区对抗秦国,这就是合纵。

在正面受阻的情况下,秦国也意识到单凭正面强攻不足以制服各国,用兵重心从豫西通道改为晋南、豫北通道,发展侧翼攻势,把主攻矛头对准了赵国。

而商洛、南阳通道方向,也由名将白起打通,白起打残楚国后,秦国占据了南阳盆地,获得了日后灭韩、灭楚的前进基地。

他率军七万就能横扫天下,但君王太过短视,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稳固正面,两翼齐飞,这正是秦灭六国的基本战略。毕竟咱们是说刘邦,这段就简单点吧。

反正大家记住三条通路分别指向左中右三个战略方向,采取稳固中央两翼齐飞的战法就行了。

正如前面所说,楚汉战争是秦灭六国战争的翻版。

因此比较刘邦和韩信的军事水平就要从三方面来进行:

一、刘邦对项羽战略谋划的形成过程。在这其中韩信出了多少力?刘邦自己发挥了多少作用?

二、围绕战略目标进行的战役部署和指导,刘邦和韩信都做了什么?

三、刘邦和韩信在战场指挥上体现了怎么样的水平?

下篇继续。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