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北京明清老城歷史文化街區裏,一些衚衕的環境整治過程中,卻給老門樓老牆貼上了新磚,遮舊見新,以求“整齊劃一”。2017年以來,東城區東四街道在對東四三條到八條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治修繕時,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門樓老磚牆,修繕後,衚衕風貌古樸依舊。

古董不能刷漆做新,盡人皆知。但在北京明清老城歷史文化街區裏,一些衚衕的環境整治過程中,卻給老門樓老牆貼上了新磚,遮舊見新,以求“整齊劃一”。殊不知,真正的老城風貌樣會在這一過程中遭到破壞。

老門樓修成了假門樓,衚衕修繕,別再給老門樓貼新磚!

北池子23號,工人正在用仿古磚切片,對八字影壁進行貼新磚施工。

故宮東牆外、北京33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的北池子大街,正在進行環境整治施工。北池子大街23號,記者看到了痛心的一幕:工人正在把一片片簇新的仿古磚貼片,從牆根到牆頭,一排排貼到門樓、門樓兩邊的八字影壁上……一天的功夫,一座韻味悠長的老門樓被修成了不倫不類的假門樓。

老門樓修成了假門樓,衚衕修繕,別再給老門樓貼新磚!

北池子23號門樓,貼了仿古磚以後,古樸的風貌被破壞。

記者走訪發現,在老城修繕整治施工過程中,用新磚遮住破舊的老磚,把古樸的風貌修成簇新的仿古風貌的情況普遍存在。北池子大街兩側,剛整治完的牆面,很多貼的都是新的仿古磚,原始牆面無跡可尋。位於景山公園東北側、去年完成整治的三眼井衚衕,從西到東,老牆幾乎全被貼上了新磚。院子和院子的差別,建設年代、等級差別等,全被抹掉看不到了。同樣是去年完成整治的雍和宮大街北段,老牆全部變成了新牆,周邊居民看在眼裏紛紛表示:修完之後太新太假了。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外牆上貼新磚的做法,已經很多年了。”一位負責街道環境整治施工的設計師告訴記者。最早用的都是房屋內部裝修時用的瓷磚,現在對很多老牆進行整治施工時,想露出原始牆面,有時候要扒掉四五層這樣的瓷磚。大約從2016年開始,不再使用瓷磚,而是採用仿古磚切片,如小停泥磚片等。但就算進行了做舊處理,叫仿古磚,它仍然是新的,而且是切片。“整治的時候,希望看到新變化。但很多院牆不能拆了重建,怎麼辦呢?只好在老牆外面貼新磚。”這位設計師表示。

老門樓修成了假門樓,衚衕修繕,別再給老門樓貼新磚!

工人在牆上貼新的仿古磚貼片,貼片只有薄薄一層。

施工工人告訴記者,貼磚其實很麻煩,找平難度大,貼一面牆的時間,至少能砌兩面牆。而且到了牆面和牆面的交界處,如果手藝差,銜接的不好,就會非常假非常刺眼。這種仿古飾面磚還不便宜,一塊兩三塊錢。

老門樓修成了假門樓,衚衕修繕,別再給老門樓貼新磚!

北池子23號,貼了新磚和沒貼磚的牆的對比。

“追求‘見新’‘整齊劃一’效果的思維模式根深蒂固。從根兒上說,還是保護意識不強,沒有認識到老門樓老牆的文化價值。”一位老城保護專家表示,“老城裏的建築還是缺少分類,除了文保院以外,還存在大量上百年曆史的老門樓、老房子,這些到底算是普通民居還是文化遺存?如果是普通民居,可以貼磚。如果當做文化遺存來對待,就絕不允許遮舊見新、整齊劃一。”

北池子23號院的門樓,是典型的蠻子門,門前還有上馬石,這都是典型的清代門樓的做法,說明它至少有上百年曆史。這樣等級的門樓,雖然沒有列入文保範圍,但也是老城風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老城的修繕整治過程中,也有不貼磚的做法。2017年以來,東城區東四街道在對東四三條到八條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治修繕時,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門樓老磚牆,修繕後,衚衕風貌古樸依舊。

比如東四六條26號和53號的兩個門樓,就是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教授朱旭親自動手修繕的。

老門樓修成了假門樓,衚衕修繕,別再給老門樓貼新磚!

東四六條26號,朱旭修繕的老門樓,老磚基本保留,風化的磚被替換成了新的仿古磚。

“先用鑽子小心翼翼地敲掉歷年來整治過程中貼上的飾面磚,去掉水泥砂漿,露出原始的牆面。然後對這個牆進行檢測,破損的不能繼續使用的轉,用原材料製作的仿古磚替換掉,雖然破損但還能使用的磚,儘可能原樣保留,再用灰、沙混合勾上脫落的磚縫,最後給磚面刷上硅樹脂防止繼續風化,並進行加固處理。”朱旭介紹。修繕後,門樓牆上哪兒是新磚哪兒是老磚一目瞭然,既保留了原始風貌,又不影響建築安全。

這種修舊如舊的施工,是否投入更大、時間更長?“這種修法花不了多少錢,但需要更多耐心,要一塊磚一塊磚地去對待,而不是整面牆整面牆的去對待,要下繡花功夫。但現在有工期限制,沒有多少人願意放慢速度,一點點來了。”東四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朱旭老師修26號門樓,施工用了約一週時間,貼磚一天就夠了。

老門樓修成了假門樓,衚衕修繕,別再給老門樓貼新磚!

用剔除法修繕的老門樓,新舊對比一目瞭然。

同樣,在前門草廠三條到十條衚衕的整治修繕過程中,也儘量保留了原始牆面。如惠州會館的牆是紅磚牆,修繕並沒有貼上灰磚,而是保留了紅磚。“原來什麼樣,都要儘量保留。它的歷史感就是靠不同年代的建築來呈現的。我們還查了很多資料,對於被損毀的,能找到哪個年代的依據,就恢復成哪個年代的模樣,而不是一條街都一個樣。”前門東區責任規劃師朱小地表示。

蘊含着悠悠古韻的老城,是北京的金名片。擦亮這張金名片,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離不開一條條衚衕、街區在整治中的嘗試與探索,什麼都不做自然不會犯錯,而探索難免會走彎路。時至今日,我們的保護意識、保護能力都提高了,更應該放慢腳步,更加精細低對待已經留存不多的老門樓、老胡同。

攝影:於麗爽

監製:方芳、鞏崢

編輯:蔡文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