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至11月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我軍以陣亡722人,負傷1697人,合計2419人的代價,取得了擊斃印軍4885人,俘虜3968人,合計8853人,敵我交換比4:1的輝煌戰果。

西藏翻身農奴在戰爭中踊躍支前,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熱情,爲反擊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爲中印邊境地區地廣人稀、物資匱乏、作戰物資基本不能就地籌措,要靠遠離戰區的戰略或戰役後方前送。如果沒有藏族人民的大力支援,僅靠部隊自行保障是很難取得戰爭勝利的。

東線總指揮張國華在戰後說:民工的作用很大,如果沒有這些支前民工,要定下戰役決心,保證戰役全勝,是很困難的。

1963年2月19日下午,張國華向中央工作會議彙報作戰情況,當講到這次作戰中西藏老百姓情況很好的時候,

擔任運輸任務的民工歷盡艱辛,往返於高山密林、懸崖峭壁之間,不顧風雪嚴寒、陰雨泥濘和敵人炮火威脅,忍受和克服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輸送糧草,背運彈藥,運送傷員。

部隊打到哪裏,他們就支援到哪裏。有的民工在與潰散的敵人遭遇時,還拿起武器與敵人搏鬥,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務,保證了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

拉薩市城關區貧苦農奴出身的羅桑積極報名支前,當了擔架隊長。他帶領全班民工頂着刺骨的寒風,沿着崎嶇的山路,冒着敵人的炮火,日夜奔忙在前沿陣地上,渴了就喝口雪水,餓了就喫點糌粑。

在運送傷員途中,他們寧肯自己不喫,也不讓傷員捱餓,寧肯自己受凍,也不讓傷員挨凍。羅桑的腳趾凍壞了,痛得鑽心,也不叫苦,仍帶領全班頑強戰鬥。戰後,他獲得了支前模範的光榮稱號。

在支前隊伍中,既有羅桑這樣活着的英雄,也有爲支前而光榮獻身的勇士。據統計,在這次自衛反擊作戰中共有17名民工爲保衛祖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乃東縣卡多鄉貧苦農奴家庭出身的翻身農奴降巴次列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反擊戰開始後,降巴次列不僅自己報名參加支前隊伍,還動員周圍的藏族青年積極支前。當他被批准爲第一批民工時,他當即向領導表示:在前線一定不怕苦,不怕死,困難再大也要堅決完成任務。臨走時,他對家裏人說:“我去支前,可能回來,也可能回不來,但不管怎樣,我決不會給親人丟臉,一定要爲保衛祖國做貢獻。”沙則戰鬥打響後,他爭先到前沿陣地背運傷員,運傷員途中,灌木叢生,亂石密佈,羊腸小道崎嶇難行,環境極其艱險。他搶着最危險的任務,以頑強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把傷員從前沿陣地上背下來。

他懷着對人民解放軍的深厚感情,在槍林彈雨中連續奮戰了9天8夜,最後不幸中彈犧牲。戰後,乃東縣爲降巴次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宣傳和表彰他的英雄事蹟。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山南烈士陵園,當地人民還爲他塑像以作紀念。

在整個作戰中,全西藏共出動支前民工32237人,民畜10575頭(匹),汽車876輛,支援糌粑112萬公斤、酥油3萬公斤、牛羊肉16萬公斤、柴火150萬公斤、馬料48萬公斤、蔬菜15萬公斤。

藏族人民以人力、畜力、物力、財力,甚至用鮮血和生命,同人民解放軍一起並肩戰鬥,在共同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鬥爭中,書寫了愛國主義的新篇章。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陳毅 《贛南遊擊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