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大清的皇帝,康熙算是比較開明的一個。康熙本人也很自信,生前曾多次自稱“聖主仁君”。確實,康熙8歲上位,秉政60餘年,除鰲拜、平三藩、驅逐沙俄、揚威漠北、統一臺灣……在他的治下,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難怪有學者尊之爲“千古一帝”。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仁君”,也幹過許多缺德事。其中最令人腹誹的是,一件事幹得最損,他竟下令將一個75歲的老漢以謀反罪凌遲處死。當有人質疑一個隱居鄉下的垂垂老者何以能謀反時,康熙隨口說出那句令人哭笑不得的名言:“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結果,那位老者被凌遲500餘刀而死。

康熙爲什麼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者下如此毒手呢?因爲,那位者並不是普通民衆,而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背景的前朝人物——明朝崇禎皇帝兒子朱慈煥。

朱慈煥幼時被封爲永王,在成大長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滅亡那年,他剛剛12歲,和兩個哥哥一起被李自成軍俘獲,又一起被李自成挾裹出北京城南下。李自成兵敗後,朱慈煥開始了亂世飄零。他乞討到了一戶王姓鄉紳家。王鄉紳見他氣質特別,就收留了他,給他改名王士元。

王鄉紳死後,王家人不願繼續收留他,他只好流浪到江南當了和尚。後來浙江餘姚一位胡鄉紳到廟裏遊玩,見二十出頭的朱慈煥氣質不俗,就勸他還俗,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結婚後,朱慈煥以教書爲業。岳父去世後,隨着生兒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處尋找教席,勉強維持生活。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哪裏風聲緊,他就趕緊帶着一大家逃亡。雖然一輩子受盡委屈勞累,不過畢竟活過了古稀之年,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又有了孫子,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

康熙爲了爭取民心,六次拜謁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禮。特別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拜了明孝陵後,還向大臣表示要查訪一個明皇室後裔,來管理明孝陵:

朕意欲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後,周封之於杞宋……爾等與九卿會議俱奏。

雖然朱慈煥不敢出頭去接受康熙皇帝的這個好意,但是皇帝對故明的態度如此“親善”,他認爲自己這輩子可以善終了。

環境險惡,敵情不明,朱慈煥應該守口如瓶纔對。但是,人總是有傾訴的慾望,尤其是遇上像康熙這們樣的“仁君”朱慈煥覺得自己可以鬆一口氣了,所以有一次酒後向一位交往很久的老友透露了一點自己的“身世祕密”。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個有爆炸力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

這個消息被一個反清復明的和尚利用了,他假冒朱三太子(朱慈煥)的旗號,在大嵐山起事。朱慈煥聞訊大驚,立刻帶着一個兒子由浙江逃到山東,沒想到兩年之後還是被抓了。在抓他之前,官員曾到餘姚他的家中搜查。他家中還“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當官兵趕到其家,除了一個兒子外,其他六個人“皆投繯,六命俱盡”。

朱慈煥被捕後,也極力爲自己辯護:“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避禍耳……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於三晉變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

審問官員也覺得朱慈煥所供有理,將審問結果上報給康熙,坐等最後的判決。不料,康熙帝所說的“查訪明朝後裔”,其實是葉公好龍。如今,真的“朱三太子”落網,他大喜過望。雖然康熙一生都以“寬大仁慈”聞名,對手又是一個七十五歲手無寸鐵的可憐老人,他卻絕不放過。康熙發下諭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遲處死。伊子……俱着立斬。”康熙的諭旨中還有一句話特別刺眼:“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這該是中國史上的又一“莫須有”。

逃亡一生鬚髮皆白的朱慈煥也沒能逃脫與家兄弟姐妹一般的命運,最終被押上了刑場,眼看着兩個兒子被斬首後,自己又被一刀刀凌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