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香港的亲戚回老家探亲,俺自然必须接待一番,于是就比较关注香港方面的信息。今天上午浏览香港新闻,据团结香港基金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纳米楼”五年飙升17倍,由2014年的64个增至2019年的1066个,质疑政府对土地需求估算太保守,料未来30年需新增逾9000公顷土地,相当于三个沙田新市镇,远高于政府“香港2030+”估算的4800公顷,长远应在维港以外大规模填海。基金会又建议发展两幅位于西贡十四乡的用地,料提供三万个公营房屋。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显示,港人愈住愈细,平均居住面积仅170平方呎,远低于深圳的300平方呎、新加坡的270平方呎。新落成私楼单位平均面积仅681平方呎,较十年前的833平方呎小18%。其中,实用面积少于215呎的“纳米楼”,由2014年的64个增至2019年的1066个单位,增幅达17倍。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因笔者是广东潮汕人,最近这些年有好多亲戚朋友都移民香港,我们叫他们“香港客”,所以,对香港方面的信息还比较了解,与香港人聊天,总会谈及香港住房的话题。这些移民的“香港客”们经常说,你来香港,我可以请客吃饭,但不会留你住宿,就是说香港住房相当紧张。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香港的房地产业很是发达,发展商的房产讯息让人眼花缭乱,开始我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搞不懂到底是什么价格。后来才弄明白,香港房屋面积不是以平方米为单位而是按照平方英尺计算的,根据换算得知:1平方米约等于10.764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约等于0.0929平方米,也就是说,广告里一套400平尺的住房只有不足40平米。所以,香港基本上都是高楼林立,到处是钢筋水泥,四四方方窄小的天空。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一位在80年代末就嫁到香港的朋友告诉我,她从来不把客人带到家里,因为进得家门就几乎要上床了,即便是很亲近的朋友即便是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也会去找一个餐馆或咖啡厅约见。

我问她为什么不换一套大一点儿的住房,她说“唉,这辈子都不要想了”。从她这里我才理解为什么香港人总是回避在家接待客人,为什么街上的餐馆里总是人满为患。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我还有一位港人叔叔,夫妻俩带个孩子外加一个菲佣,同住在北角附近一套不足40平米的两居室,房中利用了上下铺来解决因居住面积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终于搞明白为什么家私店里的会有那些特殊尺寸的袖珍家具。这套住房按照当时的购价就花去近150多万元港币。不过,他计划将来会选择在潮汕老家购买养老房。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跟他们相比,我们在大陆的住所可真称得上是“豪宅”了,起码在居住面积方面。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我曾拜访过在一位长期在港生活的老前辈,他例外地请我们到家里坐,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香港人的“宅子”,首次印象就是“小而全、小而精”。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大约4、50平米的住房里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家具也是精巧玲珑,就像我们常说的“小麻雀”。三、五个人已经把客厅挤得满满。

当然,这在香港已经是很不错的住房了。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政府为香港低收入市民提供的一处廉租公房走马观花了一番,这是政府“居屋计划”的产物。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从外观看,楼很高,很密集,配套设备齐全,管理也很规范;近瞧,蜗居面积很小,室内很拥挤,屋里的设备也显简单,居住在这里的港人看起来很满足很快活。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据说这里的租金相对便宜得多,但要有非常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需要申报其家庭收入,满足廉租条件的才有资格得以住进这“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性民宅,而且申请入住公屋的轮候时间平均不超3年。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写到这里,我想起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香港人的奇葩住房 ,“纳米楼”扎堆成片

活着不容易,每个人都在夹缝中求生存,保持乐观的心态的相当重要,须学会知足常乐,就像林清玄先生说的"常想一二",于是蜗居也好,陋室也罢,心若安逸,则也如处天堂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