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李天院士:氣動英才隨風逝 噩耗傳來舉國哀

李旭 範興瑞 攝

緬懷李天院士:氣動英才隨風逝 噩耗傳來舉國哀

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隱身專業領域的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我國四代機背景項目課題主要負責人、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李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4月11日13時31分在瀋陽逝世,享年80歲。

作爲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專家,李天完善了我國飛機氣動佈局的設計方法,研究並設計了新一代綜合高性能佈局方案;將空氣動力學與電磁散射特性有機結合,創造性地解決了氣動與隱身在佈局設計中的技術難點,爲我國新一代飛機的研製做出了開拓性貢獻。李天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多次榮立部級一等功、二等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總裝備部授予在武器裝備預先研究工作中突出貢獻獎。

早在2006年5月8日,航空工業氣動院就聘任李天爲高級技術顧問及學術委員會委員。當時正值氣動院發展的機遇期,李天勇挑重擔、不辭辛苦,指導建設了航空空氣動力研究水平和空氣動力試驗能力並重的空氣動力學研究體系,提高了氣動院的科研水平以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實現了氣動院在更高起點上的新跨越,最終氣動院成爲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和風洞試驗的重要基地。

李天高度重視我國風洞項目的建設情況,他親身參與了氣動院多項大型風洞建設項目,包括2.4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0.6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8米×6米開/閉口迴流式低速風洞等。氣動院2.4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由國家七部委聯合立項,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設施,也是國內在建的難度最高、投資最大、週期最長的風洞項目。從2.4米風洞項目可研評審開始,李天就開始參與設計建設,本着“建設國際一流水平風洞”的指導思想及“設計即考慮使用,實施就考慮驗收”的工作原則,在他的密切關注下,氣動院參研人員精誠合作、共識共爲,充分利用國內外優勢資源,提升設計質量、強化過程管理,努力把2.4米風洞建設成爲一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工程。

爲了瞭解風洞試驗一線的具體狀況、得到最原始的實驗數據,並儘早解決試驗過程中出現的棘手問題,李天經常親臨風洞實驗室指導工作。正是由於長期在試驗現場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在某型號飛機氣動外形的設計工作中,李天成功解決了噴流對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響問題,並通過對飛機的全面氣動力設計計算、風洞試驗和飛行試驗研究,建立了一套超聲速飛機小風洞試驗結果換算到真實飛行數據的修正方法。利用該方法對某型飛機風洞試驗數據修正後作爲工程設計依據,經試飛驗證氣動佈局設計一次成功,氣動力特性準確。該方法現已成功應用於國內各飛機廠所的型號設計之中。此外,他創造性提出並實施了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飛機改型設計後,由於外掛武器增加,導致飛機重量和重心的變化,影響了飛機的起降性能。經過系統地研究分析、縝密思考後,李天果敢地提出了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膽設想,經過多種方案的分析對比、風洞試驗,獲得了滿足設計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經試飛驗證,該方案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

李天高度重視氣動技術的發展和氣動人才的培養。爲了更好地指導幫助氣動院科研人員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成長,氣動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在李天等人的直接指導下,氣動院科研人員開展了一系列氣動力領域的前沿性科研工作,並取得了預期成果。此外,氣動院組織開展了飛行器氣動力創新設計大賽,由李天院士擔任評委會主任,大賽得到了高校學生的積極響應,激發了高校學生對飛行器設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於我國航空後備人才的培育。

“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老一輩航空人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爲的就是中國航空事業的蒸蒸日上,爲的就是新時代偉大祖國的昌盛繁榮。今天的我們,心懷感恩之心,沉痛悼念李天院士,並將化悲痛爲力量,義無反顧地從老一輩航空人手中接過“航空報國”的大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爲新時代航空事業的騰飛而不懈奮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