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那裏還盛產可以與黃橋燒餅齊名的青魚“黃橋粉青”。清末民初,黃橋淡水漁業已遠近聞名,養殖的黃橋粉青,已馳名蘇滬一帶。

一提起黃橋,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黃燦燦、香噴噴的黃橋燒餅。那可是長江北岸蘇中的古鎮黃橋。誰知道在大江南岸、姑蘇城外、虎丘山下,竟也有一個同名的所在?而且那裏還盛產可以與黃橋燒餅齊名的青魚“黃橋粉青”。草長鶯飛時節,我帶着好奇,第一次踏進了那屬於煙雨江南的黃橋。

這裏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啊!一進入黃橋,滿眼都是水,滿面都是霧,水霧、雨霧、花霧,飄飄灑灑,紛紛揚揚,似乎進入了一個夢的世界。它的一東一西分別是碧波萬頃的太湖和陽澄湖,境內池塘星羅棋佈,河流縱橫交叉。這裏原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漁村。相傳春秋末年,黃橋境內一片溼地,越國大夫范蠡在滅吳後隱跡江湖,與西施在此養魚。明建文帝年間,朱元璋後裔朱順公爲躲避皇室傾軋,亦曾隱居這裏,築堤養魚。清末民初,黃橋淡水漁業已遠近聞名,養殖的黃橋粉青,已馳名蘇滬一帶。

過去,黃橋淡水養殖的家魚主要有四種:青魚、草魚、花鰱、白鰱,青魚爲上品。粉青又是青魚裏的上品。因它背脊部位的顏色呈淡青色,又恰似抹上了一層銀色的粉,故名“粉青”。

早年,黃橋粉青常常被水鄉漁民作爲饋贈親友的佳品。一早,漁民划着一葉輕舟,穿過晨霧,迎着朝陽,來到蘇州或者上海城裏走親訪友,捎上一兩條粉青,那可是濃濃的一份鄉情啊!傍晚,他們辦完事,則滿載一船晚霞,堆滿一臉笑容,伴着水聲、櫓聲、漁歌聲,又回到了小橋流水人家。

我的家鄉南通,也視青魚爲上等佳餚。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我外婆總是將它燒好,一碗一碗地放在櫥裏。因它刺少肉鮮,再澆上些許的醋就更開胃了,常常我一個人一頓就能挖掉一碗。喫得嘴鹹了,就咕咚咕咚地灌水,外婆笑着說:“伢兒啊,這下子魚要在你肚裏游水了!”

黃橋粉青的繁殖十分有趣,我們在養殖場見到了從未見過的粉青種魚,其中有五六條是“鎮場之寶”,每條都在七八十斤以上,多數都有四五十歲了。漁民逮住其中一條大的稱量了一下,我的乖乖!居然有102斤重,1.59米長,修修長長、粉粉撲撲,簡直就是一個成年女子的身高和體重。

更有趣的是每年五月,這些魚“祖宗”被打撈起來,一公一母配成對,然後好像知道要到哪裏去一樣,乖乖地、笑眯眯地躺在花轎一樣的擔架裏,被送入各自的“洞房成親”。也是“一夫一妻”制,一對魚兒一個水池。這下好了,整個繁殖場地的池子裏可熱鬧了,一夜到天明,雲裏霧裏的,不是這撲通,就是那裏撲通,魚兒們撲騰着扇子一樣的尾巴,忙乎着繁衍後代。一條母青魚,個把月下來,至少能產一百萬尾“細如針縷”的魚苗。這些魚秧被髮往大江南北的魚塘湖泊,於是全國好多地方便有了黃橋粉青的嫡親後代。只是嫁出去的“兒女”,到底跟土生土長的有點不一樣。要想品嚐正宗的黃橋粉青,那還得到姑蘇城外、煙雨江南的黃橋。

作者:張王飛 來源:揚子晚報 編輯:華明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