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黑色素瘤分類法的依據比較混亂,比如白種人中最常見的淺表擴散型和結節型,是按瘤體是否凸出皮膚來定義的,不凸出皮膚的叫淺表擴散型,凸出皮膚形成結節的稱爲結節型;而肢端雀斑痣樣黑色素瘤是按生長部位來定義的,指原發於四肢末端的黑色素瘤。這種分型對於治療和預後沒有指導意義。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一病區主任張維真說,新的黑色素瘤分類法是以部位作爲分類依據的,對於病因、治療方式選擇和預後有明確的指導意義。新分類法將黑色素瘤分爲肢端黑色素瘤、黏膜黑色素瘤、慢性陽光損傷型黑色素瘤和非慢性陽光損傷型黑色素瘤四型,其中原發竈不明的黑色素瘤也歸入了非慢性陽光損傷型黑色素瘤中。

肢端黑色素瘤

肢端黑色素瘤顧名思義位於四肢末端,好發於手掌、足跟、指(趾)下和甲牀,是亞洲人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到50%。

黏膜黑色素瘤

黏膜黑色素瘤起源於口鼻腔、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由於發病隱蔽,且黏膜血供比皮膚更爲豐富,因此黏膜黑色素瘤發現晚,且更容易出現遠處轉移,是亞洲人中的第二大類型,約佔20%;而在白種人中,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非常少見,總共僅佔5%左右。

慢性陽光損傷型

慢性陽光損傷型則是白種人最常見的類型,該類型是由於接受過多的紫外線照射導致的,主要起源於經常暴露於陽光下的皮膚,如頭頸部、前臂、下肢等部位。

非慢性陽光損傷型

非慢性陽光損傷型則是白種人的第二大發病類型,主要位於軀幹部皮膚或者不經常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還有一種少見的眼底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痛,其處理一般與黏膜黑色素瘤相同。

從新的分型可以看出,亞洲人和白種人黑色素瘤的發病類型和病因不同,可能更多的是由內在的遺傳因素、人種和基因表型決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