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當市場殺跌殺到崩潰時,自主可控的芯片、5G、國產軟件拔地而起,生生將大盤拉了回來。

邏輯很簡單,越絕望越能體會這些行業纔是國家經濟的未來。

在國與國的較量中,拼的就是高精尖,芯片、半導體之類的,三五年不行,三五十年,三五百年也要搞出來。

雖然投資不能太講情懷,但前有國家半導體產業基金的海量投入,後有美國糾集一幫盟友對華爲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自主可控的前景不可限量。

華爲作爲我國高端製造的一面旗幟,是國內唯一能打硬仗的存在,且多方佈局即將進入收穫期,華爲產業鏈也將成爲未來數年最大的投資機遇。

歷史上華爲是如何突圍進化?

1

2006年,是葉仙玉最開心的一年,見誰都親切。

作爲星星科技的實控人,在歷經重重考驗抱上諾基亞的大腿後,葉仙玉眼前所見,全是錢景。

當時,正是諾基亞如日中天的時候。

很多人總愛把華爲與蘋果作比較,實際上華爲的發展路徑與諾基亞更相似。

諾基亞1865年創立於芬蘭,以通信業務起家,於手機業務走向輝煌。

質量好,信號強,待機長,可防身能砸核桃的諾基亞,在手機界是無敵的存在。

巔峯時,諾基亞手機在全球的市場份額接近40%,市值高達2000億歐元,是整個歐洲最大的上市公司。

更讓人歎服的是諾基亞強大的輻射能力,在其大本營芬蘭奧盧聚集了大批新興產業,對芬蘭經濟的增長貢獻率超過25%,甚至帶動了整個歐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歐盟主席羅曼諾普拉蒂曾高調讚揚諾基亞的示範效應:“它的成就說明歐洲地區也能發展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羣。”

諾基亞一度成了歐洲科技公司的臉面。

諾基亞在中國的影響力也絲毫不減,當知道諾基亞打算在北京成立星網工業園區時,北京政府簞食壺漿相迎。

爲體現誠意,甚至允許諾基亞突破合資企業外資持股50%的紅線,在園區核心的諾基亞首信通信有限公司的持股佔比超過60%。

正應了那句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2000年,星網園區成立後,富士康、光寶、三洋等近二十多家知名供應商紛紛帶槍來投,真可謂自帶航母羣的存在。

星網也不負衆望,短短五年時間,園區產值已突破1000億元,諾基亞供應鏈的強大可見一斑。

當然,要踏上諾基亞這條大船並不輕鬆,國內有資格的廠商屈指可數。

星星科技雖夠幸運,生產的視窗防護屏也屬於供應鏈的最低端。

饒是如此,靠着對諾基亞高達60%的營收佔比,星星科技仍得以快速地登陸資本市場。

此外,頭頂諾基亞光環的還有彼時稍顯稚嫩的歌爾聲學、四維圖新、信維通信等企業,均已開始嶄露頭角。

可小弟們剛踏上這條大船,船就被拱翻了。

喬布斯成了諾基亞的掘墓人。

歷史上華爲是如何突圍進化?

2

蘋果能打敗諾基亞的關鍵就是那句話:“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

傳統的手機只是通話設備,而蘋果則是一個互聯網終端,讓用戶能隨時隨地與互聯網連接。

更重要的是,蘋果締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態,IOS雖然封閉,但appstore卻是開放的平臺,裹挾着所有的內容提供商打造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

當然,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諾基亞並沒有抓住機會反擊。

如果沒有蘋果,諾基亞大概率也會成功,這是很多諾粉耿耿於懷之處。

但真相卻是,諾基亞的失敗是早已註定的。

根源就在於其封閉的產業鏈。

諾基亞作爲多年的手機霸主,在智能手機的研發上一直走在前列,帶領諾基亞走向輝煌的奧利拉在2000年就開發出類似iPhone的觸屏式智能手機。

可2G網的龜速並不適合智能手機生存,投資者和股東開始質疑奧利拉的決策。

國外也不缺乏開倒車的存在。

諾基亞管理層都是工業製造爲主的硬件文化和心態,更關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產製造的確定性。

2006年,奧利拉下臺,克拉斯沃掌權,這位財務總監出身的CEO和投資者一樣更關心財務狀況,上任伊始就將智能手機和傳統手機部門合併,盈利的傳統手機再次成爲主流。

2007年,喬布斯展示PPT時,諾基亞推出7100,這款具有GPS導航、液晶顯示、上網等功能的新品一如既往地大賣,更是助推了管理層這種風氣,對蘋果這款水果公司並不放在心上。

其後,一切就按照劇本發生了。

當蘋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iod崛起時,諾基亞選擇了死懟Symbian,明知不可爲時,仍排斥Andriod系統,根源就在於其仍想維持以自己爲塔尖的封閉產業鏈。

諾基亞奉行縱向一體化,產品從設計到生產,全部要攥在手裏,硬件爲主的商業模式也導致管理層在變革來臨時反應遲緩。

諾基亞推出OviStore與appstore打擂臺時,仍毫無互聯網精神,忽視第三方開發的重要性,只賣自家商品,導致應用軟件缺乏,單機版玩的不亦樂乎。

單兵作戰VS蘋果谷歌的集團軍作戰,潰敗在所難免。

蘋果吸取了諾基亞的教訓,基於利益最大化原則,只抓住最核心的研發設計和產品定價權,關鍵零部件和生產製造實行全球分工合作,打造全開放的產業鏈。

從全球分工看,蘋果手機核心的芯片、處理器、屏、內存等關鍵零部件被美、日、韓、臺包圓了。

2009年後,我國消費電子企業從零起步,逐步打入蘋果產業鏈,並迎來了行業的黃金十年。

可惜的是,我國廠商在蘋果的供應鏈裏仍處於邊緣位置。

立訊精密爲蘋果提供精密結構件,安潔科技提供精密結構件,歌爾聲學提供聲學元件等等,都處於最低端,賺的也是辛苦錢。

饒是如此,這些企業在打入蘋果產業鏈後,營收淨利仍呈爆發式增長,這纔有了頭幾年如日中天的蘋果產業鏈,讓成長股的投資理念深入人心。

歷史上華爲是如何突圍進化?

歌爾聲學、信維通信、歐菲光等企業股價走勢雖不盡相同,但皆處於蘋果業績爆發的十年,且蘋果體量越大表現越好。

歷史再次重複,隨着華米OV的強勢崛起,蘋果因創新乏力節節敗退,在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下降的情況下,蘋果產業鏈也進入了寒冬。

從諾基亞和蘋果的發展歷程看,要拉動產業鏈的發展並不容易:

1、企業要處於高速成長期,賽道夠長,且體量要夠大,蘋果營收超千億美元后供應鏈的規模優勢越發明顯。

2、企業採取開放式的產業鏈體系,樂意扶持配套企業發展,三星式的產業鏈閉環則帶動作用有限。

近兩年,華爲發展勢頭迅猛,但華爲產業鏈受益卻相對有限,莫非真是華爲帶不動?

不然,時候未到而已。

3

2000年,華爲的銷售額達到220億元,以29億元淨利潤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

在一片歌舞昇平中,任正非給內部員工寫了一封信《華爲的冬天》。

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着冬天的問題。

這封信指出了華爲最高和最低的戰略,只有三個字:活下去!

1998-2002年正是我國通信市場瘋狂擴張的階段,中國移動從電信拆分後,獲得獨家移動牌照,開始密集建設GSM網絡,僅廣東一個省的移動GSM擴容,訂單就高達上百億。

由於起步晚,2G標準必要專利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國內市場幾乎都被諾基亞、愛立信等企業收入囊中。

華爲雖然在1998年就研發出GSM產品,但在技術上與國外產品還有差距,其一貫的戰術也失靈了。

固網時代,任正非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對每個縣的本地網項目寸土必爭,戰勝了一衆跨國企業,成爲國內通訊設備行業的老大。

在摸清華爲套路後,跨國公司開始對華爲實施定點精準打擊,華爲研發出哪款產品,就立馬降價打壓,華爲在重點市場始終無法突圍。

國內市場開拓受阻後,華爲被迫移師海外。

2000年12月27日,華爲在深圳五洲賓館召開向海外進軍誓師大會,會場上“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大標語,充滿了悲壯的氣氛。

這一時期,任正非還出現了三次重大的戰略失誤。

一,看不上小靈通業務。

任正非對小靈通非常鄙視,認爲小靈通是短暫的賺錢機會,華爲作爲一家爲未來投資的企業,寧可賠死也不做過時的技術。

華爲忽視了網通和電信在拿不到移動牌照後,只能通過小靈通(PHS技術)進入移動市場的迫切需求,把數百億的市場拱手讓給了吳鷹的UT斯達康中興

二,押寶錯誤,過早放棄CDMA。

2G網絡有GSM和CDMA兩種技術路線,華爲在GSM上投入16個億,結果卻被跨國企業打的找不着北。

華爲放棄的CDMA,卻被聯通看上了,當華爲再殺回去時,爲時已晚。

三,堅決不做手機。

當時國外的通信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都採取雙線作戰模式,任正非不做手機基於兩方面考慮。

一是華爲與國外通信巨頭實力差距較大,應集中力量發展通信基站業務,不盲目多元化。

二是爲開拓市場,讓運營商放心,任正非曾承諾不進入通信消費品領域,且華爲的2C業務毫無根基。

重重失誤後,華爲的業績開始急轉而下。

繼2001年業績增速陡降後,華爲2002年首次出現營收負增長。

爲了活下去,華爲兩年裁了6000人,代價不可謂不沉重。

4

危機之下,固執的任正非鬆口了,華爲開始糾錯。

2003年後,華爲開始向小靈通和手機市場進軍。

經過IBM模式管理體系改革後的華爲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僅僅兩年時間就把UT斯達康揍趴下了。

手機業務則利用2B優勢,從做運營商定製機起步,慢慢打磨技術。

正當華爲準備大展拳腳時,壞消息,從海外傳來。

2003年1月,思科起訴華爲侵犯知識產權,兩大公司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明爭暗鬥。

在與狼共舞的同時,任正非深刻地領悟到打鐵還需自身硬,華爲要真正站起來,不能被別人卡住脖子。

基於極限生存假設,任正非把公司的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獨立出來,在2004年拍板成立華爲海思,踏上了芯片這條“不歸路”。

在任正非心中,海思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其在2012年實驗室講話中談到:

海思一定要立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當斷糧的時候,備份系統能用得上。海思的芯片可能幾十年都用不上,但是還得做,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的漏洞,就可能出現數千億美金的損失,公司也會讓別人卡住,最後死掉。

他再次使用了一貫的打法,集中優勢兵力,只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

當時整個華爲才三萬人,研發費用不到10億美元,任正非張口給了海思女掌門何庭波2萬人,每年4億美元的研發費用。

如此高強度的投入,嚇壞了何庭波,也逼出了華爲的芯片女皇。

所幸華爲的海外市場拓展順利,通信設備業務恢復高增長,開始爲手機及芯片業務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這也是華爲的傳統,依託研發的高投入帶動技術的持續領先,繼而實現產品的高附加值,推動着華爲高速和高效益地增長,形成良性循環的正反饋。

任正非曾給華爲定了一條鐵的紀律—明確規定研發費用不得低於10%,華爲的18萬員工中,研發人員高達8萬人,佔比爲45%。

華爲採用芯片捆綁手機發展的模式,雖然前期的D和P系列手機都慘不忍睹,但在數萬員工夜以繼日的努力下,華爲終於在2014年砸出了爆款機Mate7。

爲什麼說是砸出來的?看數據!

2010年華爲營收1852億元,淨利潤238億元,研發投入157億,有錢了。

年底開會時,有錢人任正非決定把手機業務的重心從低端貼牌機往高端品牌發展,並揚言要做到世界第一,祕訣就是用錢砸。

歷史上華爲是如何突圍進化?

10年時間,華爲砸了5000億搞研發,砸出了華爲手機的未來,也砸出了海思芯片的未來。

2014年,華爲的消費者業務開始發力,實現營收751億元,自此成爲推動公司發展的核心引擎。

2018年,華爲整體營收突破千億美元,對比三星2191億美元,蘋果2656億美元的營收,華爲初步具備了扳手腕的資格。

華爲手機的高歌猛進,與海思麒麟芯片的強大實力密不可分。

華爲Mate 20搭載的麒麟980,由臺積電獨家供應,是繼蘋果A12 Bionic後,全球第二個7nm製程的手機處理器。

在2018年全球芯片設計公司中,華爲海思營收達到503億,已躋身前五。

在華爲智能機中,高通和聯發科的芯片佔比越來越低,目前海思麒麟處理器的佔比已達到45%,下半年有望提升到60%。

華爲手機已逐漸實現在芯片上的自給自足。

因此,在華爲2018年財報說明會上,當華爲輪值董事長郭平被問到,如果華爲遇到了之前中興在美國的境遇,會怎麼樣?

郭平的回答是:我們有備胎。

任正非的備胎計劃終養成。

歷史上華爲是如何突圍進化?

5

除手機芯片外,海思還先後研發了基站、物聯網、通信設備等芯片。

佈局雖廣,卻全是圍繞5G展開。

華爲走的是創新驅動道路,敢於下重注,佈局非常有前瞻性。

2000年國內2G爭奪戰時,華爲2G只投了16個億,卻孤注一擲在3G上投了超40個億。

3G/4G正酣時,華爲已瞄上了5G,在5G上已研發超10年之久。

2018年華爲的研發費用113億歐元,位居全球第五,僅比第一的三星少21億歐元,但華爲營收佔比爲14.7%,遠超三星的7.2%。且未來三五年華爲的研發投入全球登頂是大概率事件。

首先看運營商業務,這是華爲立足之基。

根據HIS的數據,由於受老美及其盟友的打壓,華爲2018年的市場份額下降了1.9個百分點,降到26%,愛立信以29%再次登頂。

雖然痛失龍頭寶座,但如此強壓下市場份額只是微降,華爲的實力毋庸置疑。

用任正非的話說,美國可能低估了我們的能力,在5G領域,別人兩三年追不上我。

在5G標準專利上,華爲以1970件遙遙領先,諾基亞、三星、愛立信分別只有1471、1448、1444件。

美國雖然在全球範圍內封鎖華爲,但效果也不是很明顯:

捷克總統澤曼表達了對華爲的支持,歡迎華爲到捷克建設5G。

德國認爲華爲5G建設存在的威脅切實可控,對國家的發展不會構成威脅。

英國、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運營商都先後表態支持華爲的5G建設。

無他,唯利益爾。

正如任正非所說,全世界能把5G和微波都做好的只有華爲,價格還比同行便宜20%。

低成本高質量,誰不喜歡?

從通信基站供應鏈看,我國強在主設備和網絡規模,在覈心芯片和器件上仍嚴重依賴美國。

這兩樣研發投入大,技術壁壘高,華爲只能選擇自研爲主,國內企業很難切入。

光通信領域是其中有望實現突破的,華爲的光傳輸設備市場份額已是全球第一。

在上游的電信和光模塊領域,由於毛利較低,國外廠商已基本退出,光迅科技和中際旭創分別是國內電信和光模塊的龍頭企業。

在覈心的光芯片領域,只有華爲有25G設計能力,光迅科技能量產10G光芯片,25G已送樣客戶測試。

在PCB板和天線領域我國的國產化程度最高。

華爲在天線上一家獨大,京信通信次之,通宇通訊、摩比緊隨其後。

PCB板中深南電路在華爲供應鏈的佔比最大,連續5年都是華爲的核心金牌供應商,其次爲滬電股份。

6

存量市場折騰的再厲害,也蕩不起幾朵浪花。

所有手機廠商翹首以盼的是5G帶來的增量。

餘承東預言未來全球手機廠商只剩下3家:三星、蘋果和華爲。

雖然餘承東有餘大嘴之稱,咱也不懂他的蜜汁自信,但5G時代華爲的確大有可爲。

在華爲2018年的營收中,消費者業務3489億元,同比增長45.1%,營收佔比爲49%,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

以往華爲是運營商業務挑大樑,由於業務相對封閉,產業鏈受益非常有限,消費者業務也是這兩年體量纔上來的。

而手機產業鏈上的企業經過一番廝殺後,剩下的都是規模企業,華爲體量起不來,根本帶不動。

從成長性看,有海思的助攻,華爲手機在全球的市佔率節節攀升。

2018年三星的出貨量爲3.14億部,蘋果2.25億部,華爲也達到了2.08億部,即將追上蘋果。

2019年Q1,在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繼續下滑的情況下,華爲手機出貨量達到5910萬部,逆勢同比大增50.3%,且高端機賣的更火。

華爲手機的逆襲就在今年。

對比來看,三星下降了8.1%,蘋果更是暴跌30.2%,銷量只有3640萬部,好在其App Store、Apple Play和雲服務營收均創下新高,才挽回了頹勢。

蘋果慘,蘋果產業鏈只會更慘。

在蘋果總營收中,iPhone佔比爲62%,在銷量下滑的情況下,蘋果開始壓榨它的產業鏈。

藍思科技、歌爾股份等企業處於供應鏈的低端,自然是最好的壓榨對象,毛利逐年下降。

2018年,藍思科技實現淨利潤6.37億元,同比下降68.88%,歌爾股份歸母淨利潤8.67億元,同比下降59.44%,歐菲光更是業績變臉,坑苦投資者。

在前面,我們分析過,蘋果在營收上千億美元后,產業鏈的規模優勢越發明顯,現在華爲已站上了千億美元的大關。

且從研發佔比看,蘋果爲5.1%,而華爲高達14.1%,幾近蘋果的三倍,由此帶來的後發優勢將進一步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

據國金證券預測,華爲總體營收在2025年前就將達到3000億美元,如此體量將產生巨大的規模優勢。

華爲產業鏈的好日子已快到來。

在蘋果產業鏈中,中國主要負責組裝環節,國內企業捆綁着算價值佔比也不到10%,喫的是規模紅利。

在華爲產業鏈中,國內企業得到的並不止於此。

華爲早期征戰海外時,雖擊敗了北電、阿爾卡特等對手,但使用的人海戰和價格戰被認爲是"不規範操作",加上華爲的私企性質,西方媒體一度把華爲想象成“黑寡婦”。

任正非曾多次強調不做黑寡婦,要更加的開放,同時也在加強自研和國產替代的力度。

5G的核心是萬物互聯,華爲作爲首提者自然早已下手,現已在車聯網、智能家居、智能電視、VR等領域進行了廣泛佈局。

在業務轉變的同時,華爲對生態和合作夥伴的態度也在發生積極變化,開始通過做大蛋糕來打造多方共贏的生態圈,採購戰略也從價格採購和價值採購向戰略採購轉型。

特別是毛衣戰後,華爲爲保證供應鏈安全,開始實行“去A化”的策略。

1、關鍵元器件提前備貨,庫存由半年拉長到兩年;

2、放寬對供應商認證資格的條件,以應對出貨量增長的局面;

3、要求部分供應商在本土布局;

4、加強國內供應鏈選擇,尋找更多國內的潛在供應商,並加大購買力度。

華爲“去A化”的策略將爲國內供應鏈企業提供千載難逢的機會,特別利好潛在的供應鏈企業。

7

川破曾說過:我覺得我是個好人,瞭解我的人都喜歡我。

中國人民表示不相信。

果然,商人的話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信。

5月17日,美國商務部把華爲列入了“實體名單”。

這意味着沒有美國政府批准,華爲將無法從美國購買元器件。

與中興的跪下不同,華爲選擇了硬剛。

在海外闖蕩的日子裏,華爲早已對此有預案,事件發生後,何庭波對內宣佈華爲將啓動“備胎”計劃,海思無疑是備胎的核心。

此後各方走馬燈似地登場,各種消息層出不窮,實達集團、三川智慧等替代邏輯的華爲概念股也受到了市場的熱捧。

反觀美股,以高通、美光、英特爾爲首的半導體企業紛紛大跌,華爲千億美元的營收,在其上游的都是這些芯片企業,華爲被裁,業績必然受影響。

姑且不論結果如何,要說華爲就這樣倒下絕無可能,毛衣戰也是買賣,討價還價,玩玩心理戰,最終事情總會解決。

無非看誰先熬不住,價格合不合適,雙方徹底決裂的可能無限趨於零。

多難興邦!

君臨相信,經歷了這輪洗禮後,不止華爲,所有涉外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方針等都將有巨大的變化,未來10年,將迎來華爲產業鏈最輝煌的10年。

投資充滿着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