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國際空間站上直擊黑洞“喫星星”:黑洞的光冕收縮了)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在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男主角進入黑洞後並未被引力撕碎,而是來到了一個奇蹟的高維空間。黑洞喫進物體後會發生什麼?人類現有的科學水平尚不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只能從黑洞喫星星時“打嗝”出的光波略窺一二。

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的封面論文,即講述了對一次黑洞喫星星過程的觀測研究,在宇宙學上稱爲“黑洞瞬變”事件。

死亡共舞

黑洞作爲一類極端天體,是恆星們的其中一種特殊歸宿。隨着恆星核聚變的燃料殆盡,質量小一些的內部坍塌成白矮星,質量大一些的則會坍塌成中子星或黑洞。

根據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計算,如果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奇點周圍會形成時空扭曲的“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連光子也無法逃逸,故而稱爲“黑洞”。

黑洞本身雖無光,但大量彌散物質被吸附在黑洞周圍轉動,形成一個發光的盤狀結構。一旦天體進入吸積盤的範圍,就開始被黑洞吞噬。

而沿着這個“吸積盤”中軸線的上下兩端上,科學家們還發現了神祕的黑洞“光冕”,與太陽的“日冕”相似,是一團緻密的超高溫等離子體。

《自然》封面論文

正如封面圖片所描繪的,黑洞吞噬恆星的過程以“雙星共舞”的形式展開。恆星或白矮星圍繞着黑洞旋轉,物質不斷被吸收,釋放出巨大的引力波和能量,高速等離子噴流從黑洞中逃逸而出,形成明亮的光柱。

也就是說,黑洞雖然如饕餮般吞食一切,卻不能喫得乾乾淨淨,總是“打嗝”,給天文學家留下可以研究的線索。

“黑洞”中的水滴聲

2018年3月6日,位於智利安第斯山脈託洛洛山頂的兩臺“全天自動超新星搜索項目”望遠鏡捕收穫了一個編號爲ASASSN-18ey的光學信號。5天后,國際空間站上搭載的全天X射線圖像監視器(MAXI)捕捉到了一個編號爲MAXI J1820+070的X射線源。兩相比對後,天文學家們初步確定這兩個信號來自同一個正在吞噬天體的黑洞,形成一個黑洞雙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該信號源十分明亮,約在3260光年之外,這已經是目前人類發現的黑洞雙系統中距離地球最近的。

消息公開後,世界範圍內十數臺地面望遠鏡和空間設備瞄準信號源,接收分析不同頻段的數據。其中就包括同樣位於國際空間站上的中子星內部組成探測器(NICER)。該載荷針對中子星周圍的極端引力、電磁場和核物理學設計,專門探測極端高密度和高壓下的奇妙物質狀態,因而也適用於黑洞的觀測。

爲了理解探測器的工作方式,你可以想象一個“漆黑的山洞”中的水滴。你先聽到水滴聲,再聽到水滴聲反彈到洞壁上的回聲。水滴聲和回聲間的間隔越長,山洞的大小就越大。

對於黑洞而言,“水滴聲”就是從光冕中射出的X射線光子,而“回聲”就是光冕與吸積盤內緣相互作用後二次射出的X射線光子。

黑洞“喫星星”後吸積盤和光冕發生的變化

探測器由52對X射線收集器組成,可以記錄單個X涉嫌光子抵達的時間和能量,時間分辨率達到100納秒以內,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上一代最精確的X射線計時器快上25倍。

正因如此,這個美、英、荷、日聯合團隊才能夠捕捉到黑洞瞬變過程中X射線光譜的微妙變化:在喫下星星後,黑洞的吸積盤大小保持得相當穩定,光冕的尺寸卻收縮了。

這與此前預測的一種“吸積盤截斷模型“相左。此前,一些科學家們推測黑洞喫星星時吸積盤旋轉速度變快,從而收縮。如今,高精度的X射線探測器描述了不同的圖景。不過,爲了排除個例的特殊性,這種新的描述模型尚需更多的案例檢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