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西遊記》騙了,贊助唐僧取經的不是唐太宗,而是另一個國王

在吳承恩《西遊記》中,唐僧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取經,爲此,唐太宗還和唐僧拜了把子,唐僧也有了一個“大唐御弟”的頭銜。事實上,我們都被吳老先生騙了,真實的唐僧取經,唐王朝不僅沒有支持,而且還被官方通緝。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難都是在大唐境內。出了大唐國境,唐長老得到另一個國王的大力贊助,才順利抵達西天。

唐僧法名玄奘,原名叫陳褘,洛州緱氏(今河南郾師緱氏鎮)人,是長安大慈恩寺的和尚。他從13出家做和尚起,就認真研究佛學。後來他到處師學習,很快就精通了佛教經典,被尊稱爲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玄奘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有很多錯誤,就決定到天竺去學習真經。

公元629年(一說公元627年),當時唐朝還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突厥經常侵擾中原,邊塞局勢不穩,唐朝政府禁止出國。玄奘上書朝廷要求出國取經被拒絕。這年秋天,長安鬧饑荒,朝廷同意僧侶外出就食,玄奘乘機離開長安,來到邊塞重鎮涼州。涼州都督執行朝廷命令,逼令玄奘返回長安,幸得當地高僧的幫助得以逃避禁令。他晝伏夜行,風餐露宿,到瓜州的時候,朝廷的通緝令也到了,瓜州州吏被他這種立志求經、勇往直前的精神打動,毅然放他西行。途中他結識了一個西域人,並請他做嚮導。但玄奘越過玉門關不久嚮導就跑了,他獨自一人繼續趕路,進入大戈壁。800裏的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他迷路了,慌亂中又弄翻了水袋。但他曾經發誓,寧可西行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便繼續西行。幾天後,他昏倒在沙漠裏,幸而離綠洲不遠,他被涼風吹醒,又找到水源,才擺脫困境。

出了大沙漠,玄奘經伊吾國來到高昌國,高昌王麴文泰也篤信佛教,聽說玄奘是大唐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請他講經,還懇切地要他留在高昌。玄奘堅決不肯。麴文泰沒法挽留,就給玄奘備好行裝,派了25人,帶着30匹馬護送;還寫信給沿路24國的國王,請他們保護玄奘安全過境。玄奘帶着一行人馬,越過雪山冰河,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西突厥可汗接待了他們。從那以後,玄奘一路上十分順利,通過西域各國進入到天竺。

天竺摩揭陀國有一座古老的寺廟叫做那爛陀的大寺院。寺裏有個戒賢法師,是天竺有名的大學者。玄奘來到那爛陀寺,跟着戒賢法師學習。5年後,他把那裏的經全部學會了。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他聽到玄奘的名聲後,便在他他的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卡瑙季)爲玄奘開了個隆重的講學聚會。天竺18個國的國王和300多高僧都參加了。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經說法,還讓大家討論。會議開了18天,大家十分佩服玄奘的精彩演講,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裟,宣佈講學圓滿成功。

玄奘的遊歷,不僅在佛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還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帶着600多部佛經,回到闊別10多年的長安。他的取經事蹟,轟動了長安人民。在長安西郊,他受到朝野僧侶“空城出觀”的熱烈歡迎。不久,唐太宗又召見了他,隨後下令組織規模宏大的譯場,調集高僧協助玄奘翻譯佛經。19年中他共譯經論74部,1335卷。他的另一貢獻是完成了由他口述、門徒辯機記錄而成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