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郊的妙高峯下,有一座“七王墳”園寢,這就是清代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的墳墓。據說,醇親王死後多年,園寢上的一棵古樹竟被慈禧太后下令砍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醇親王奕譞所選定的這塊地方,泉壑幽美、層巒疊嶂、景色宜人。當時醇親王正在蔚秀園養病,有一天,他到西山響堂廟閒遊,恰巧碰見他的兩個舊僕卜王照祿和王正光,原來他們正帶着風水先生李唐趕往妙高峯勘察風水,於是醇親王便也隨之而去了。

到達妙高峯後,風水先生李唐一番勘察,斷定這裏的一處風水極佳,醇親王聽後喜不自禁,一言決斷要在這裏修築園寢。爲了幫助醇親王奕譞置買塋地,慈禧太后和同治帝還專門撥了白銀五萬兩。對此,醇親王感激涕零,特別賦詩一首,刻碑立於園寢,作爲紀念,其中就有“何幸平生遭際盛,聖明欽賜買山錢”一句。

醇親王園寢坐西朝東,前方後圓,依山順勢,步步升高。臺階之上,建有碑亭、月牙河、石拱橋、享殿和寶頂。按清朝定製,王公府第的園寢應用綠、藍色琉璃瓦,但醇親王的碑亭蓋的卻是皇家專用的黃色琉璃瓦。僅此一端,就顯示出醇親王身份的不同凡響。

據記載,醇親王奕譞過世後,最初運輸的碑石比目前豎立在碑亭內的石碑高大許多,但因爲過於沉重無法運上山,不得已才留在山下,後來豎在了醇親王同母弟孚郡王奕諶的園寢一一九王墳的碑亭中,而將孚郡王園寢中一塊較小的石碑運上了山。園寢內泉水淙淙,林木茂盛,除蒼松翠柏外,在奕譞墓道前,還長着一棵古老的銀杏樹。此樹高近40米,樹身八九人合抱,據說種植於金元時期。然而,就是這棵枝繁葉茂的古樹,卻使醇親王奕譞死後難安。

慈禧時期,有個內務府大臣,名叫英年,此人精於風水之術,曾爲慈禧太后選定普陀峪作爲萬年吉地。他因急着想升官,常常無中生有地創造一些立功的機會。有一天,他對慈禧太后獻媚說:“醇親王園寢中有一棵古白果樹,高十幾丈,樹陰數畝,形如翠蓋,罩在墓上,按地理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在‘王’字之上,明明就是個‘皇’字,於皇家本支不利啊,應快快砍掉這棵古樹。”

慈禧太后一驚,片刻之後回道:“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他”指的就是光緒帝。內務府諸臣雖然領了懿旨,但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奏聞了皇帝。光緒帝聽後當然不許,並且嚴厲下諭:“你們誰敢砍斷此樹,那就先砍下我的頭!”諸臣只好又去請示慈禧太后。如此,兩邊僵持不下。

一個月後的一天,光緒帝退朝時聽太監說,太后已在今天黎明時分帶內務府人往醇親王園寢去了。光緒帝急忙命駕出城,奔至紅山口,遙見亭亭如蓋的銀杏樹沒了蹤影,不禁號啕大哭。一直哭了二十多里,到達園寢時,慈禧太后已經離去了,古樹橫在地上,幾百人圍着正在砍樹根,周圍還挖了十幾丈的深池,用石灰拌水灌樹根,防止它復活。

光緒帝沉默無語,繞墓走了三週,掩淚而回。這一件事在光緒帝的老師、大學士翁同穌的日記上也有記載:“園寢有銀杏一株,金元目時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鋸去。”標註的時間爲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初七日。翁同穌落筆簡單,略去前因,只記了後果。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這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簡直讓人摸不着頭腦。

這件事在當地還有種種傳言。有的說,在挖樹根時,從底下鑽出了數千條的蛇,蛇身大的有一尺多粗。還有的說,庚子年間(1900年)鬧義和團,就是這些蛇精轉世報仇。不過這些都是些添油加醋的傳言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