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季,黑木耳可是备受许多家庭喜欢的食物,可也真是因为一盘木耳,浙江一家3口纷纷住院,最严重的女儿全身出现多器官衰竭的情况。所以,妈妈们在给孩子吃土豆时要注意啦。

7岁女孩黑木耳中毒

全身多器官衰竭

夏季,黑木耳可是备受许多家庭喜欢的食物,可也真是因为一盘木耳,浙江一家3口纷纷住院,最严重的女儿全身出现多器官衰竭的情况。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这天中午,7岁女孩潇潇的妈妈拿起已经泡发好的黑木耳,略微焯水便捞起,做成了一盘凉拌木耳,拿给女儿潇潇和潇潇的弟弟吃。

夏天来了,这7种食物孩子爱吃,但也容易中毒,父母要当心

潇潇十分喜欢吃黑木耳,一口气吃了不少,弟弟对黑木耳喜爱程度一般,就只动了几下筷子,妈妈也吃了一些。

吃完黑木耳以后,潇潇和弟弟像往常一样嬉笑打闹。谁知到了傍晚,潇潇和弟弟便开始肚子疼痛不已,还伴随呕吐,妈妈也出现一样的情况。

3人被紧急送往医院,而潇潇的病情最重,入院的时候已经陷入昏迷,虽然经过抢救,还是出现了全身多器官衰竭,情况十分不妙。

医生的判断是:食物中毒。

在询问和排查之后,医生发现,导致一家3口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正是妈妈做的黑木耳凉拌菜!

原来他们吃的黑木耳,已经泡过两天两夜。

夏天来了,这7种食物孩子爱吃,但也容易中毒,父母要当心

医生介绍:

椰毒假单胞菌生长温度约为25到37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7度,最适产毒温度为26度。这个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它产生的外毒素(主要是米酵菌酸)所致。

米酵菌酸一旦产生,无法用热水消毒,也无法清洗干净。潇潇的妈妈将泡发的木耳在露天高温环境放了两天两夜,再进行烹饪,毒性非常大。

让小女孩中毒的,是夏天高温环境+暴露在空气中+长时间浸泡的多重原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夏季是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除了黑木耳,以下这些食物也一定要小心食用。

新鲜银耳也要小心

医生强调,跟黑木耳类似,也要注意预防食用后中毒。

如果大家储存的新鲜银耳有变质、腐败等迹象,具体表现为发粘、流水、有异味等,要立马扔掉,不要觉得浪费。

这样的银耳已经不能再吃,如果还强行留着,甚至给孩子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玉米面储存不当也很危险

玉米面其实是一个好东西,很多妈妈喜欢拿来煮给孩子吃,这样有助消化,对身体好,

玉米面在干燥状态下保存是没有问题的,一般谷物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椰毒假单胞菌。

但若贮存不佳、受潮霉变后,就可能导致椰毒假单胞菌大量繁殖,食用了就可引发食物中毒。

夏天来了,这7种食物孩子爱吃,但也容易中毒,父母要当心

冬天腌制的酸菜、咸菜

当心亚硝酸盐中毒

有的家庭冬天的时候喜欢自制酸菜、咸菜等。

到了夏天,吃这种食物一定要小心。

酸菜、咸菜拿出来吃,一定要尽快吃完,吃不要也要进行冷藏处理。

随着气温升高,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一次性食用过多容易引发亚硝酸盐中毒,请谨慎食用。

如果能不给孩子吃这类食物,最好还是别给吃了。

蜂蜜也能导致中毒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喝蜂蜜,认为蜂蜜能够治便秘,对孩子的健康十分有利。

夏天来了,这7种食物孩子爱吃,但也容易中毒,父母要当心

但他们不知道,夏天喝蜂蜜,还要注意别中毒了。

夏季蜜源植物种类较多、生长环境复杂,可能导致蜂蜜中含有有毒物质,食用未经加工处理的生鲜蜂蜜,有发生中毒的风险,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不要食用未经加工处理的生鲜蜂蜜,慎购路边个人小作坊所谓“纯天然、野生”蜂蜜。

豆荚类食物一定要熟透

夏天来了,豆角一类的蔬菜也刚好能吃。

夏天来了,这7种食物孩子爱吃,但也容易中毒,父母要当心

家长一定要记住了,做豆荚类的菜的时候,一定要做熟,而且是熟透。

四季豆、扁豆等豆荚类食物中含有红细胞凝集素、皂素等天然毒素,这些毒素要加热到100℃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才能破坏,所以加工豆荚类要烧熟煮透才能食用。

因为豆角而食物中毒的新闻也屡见报端,家长们还是小心为妙。

发芽的土豆要立马扔掉

土豆变成黑绿色或发芽时,其中所含的龙葵碱会大量增加,人体摄入龙葵碱0.2-0.4克就可引起食物中毒。

夏天来了,这7种食物孩子爱吃,但也容易中毒,父母要当心

如果一次吃进200毫克龙葵碱(约吃30g已变青、发芽的土豆),经过15分钟-3小时就可发病。

所以,妈妈们在给孩子吃土豆时要注意啦!一定要挑选新鲜、外皮没有伤口的土豆,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放心地吃。

夏天防中毒饮食原则

1. 尽量别吃生食

不管是鸡蛋还是蔬菜,以及海产品,家长最好不要给孩子生吃。

孩子的肠胃以及消化系统都比较脆弱,生吃鸡蛋会感染沙门氏菌。

大人喜欢做蔬菜沙拉,吃了没事,但孩子的话,还是尽量不要生吃。

海鲜之类的更不用说,有各种各样的细菌,如果不处理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夏天来了,这7种食物孩子爱吃,但也容易中毒,父母要当心

2. 不吃“自制”食物

但是,夏季温度较高,家庭自酿葡萄酒和果酒很容易出现菌群感染,食物中毒几率高发。

农家自榨油或家庭作坊榨油,没有条件对黄曲霉毒素 B1 含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因此不建议购买食用。

3. 不要吃野蘑菇

网上有很多鉴别有毒、无毒野蘑菇的方法,小编在这里劝大家,不要轻信这些辨别方法。

网上不少人其实都是人云亦云,没有科学的辨别依据的,所以为安全起见,大家不要随意去采摘野蘑菇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