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月球表面遍佈着無數大大小小的坑。科學家說是隕石撞擊形成的。我看怎麼這麼像地球上的彈坑呢?是不是遠古月球經歷過一場大戰?是核彈炸出來的?月球表面有很多亥3元素,那是一種地球十分稀缺的可控核聚變燃料。會不會是核戰爭導致的?

1.jpg

月球上,以衛星看,常會看到月球上有許多大大小小,坑坑窪窪的凹坑,稱之爲月坑· 那月坑是由小行星撞擊,或月球表面的火山噴發引起的月球表面有許多圓形凹坑構造,稱爲月坑。月坑大小不一,小的直徑只有幾十釐米甚至更小,大的直徑達200多公里。估計月面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月坑總數在3.3萬個以上。月坑的形態和構造多樣,有些月坑只是一個淺的凹坑,有的月坑周圍是環形山,有的月坑中央有山峯或峯羣,有的四周有輻射紋。大多數月坑周圍環繞着高出月面的環形山,高度在300~7000米之間。月坑底部一般很平坦,深度約幾十米到6公里不等。多數月坑是隕石撞擊形成的,而且有不同的形成年齡,也有的可能是火山成因的。最大的幾個月坑是克拉維月坑(直徑240公里)、貝利月坑(直徑295公里)和牛頓月坑(直徑230公里)。哥白尼月坑哥白尼月坑是月球正面著名的年輕月坑之一,位於月面中央偏西北和雨海南面,直徑90.7公里。它有穹狀隆起的中央丘,周圍是環形山,內側有同心圓狀階梯。

2.jpg

它的一個突出特徵是有亮的輻射紋,長達600公里左右;周圍還有一系列被拋出物撞擊出的次生小月坑鏈。[1]第谷月坑第谷月坑是月球正面典型的有輻射紋的月坑,位於月面中心與南極之間,直徑85公里。坑底下凹4.5公里,有高2公里的中央峯,周圍是環形山。它有12條亮輻射紋,最長的達1800公里。它附近還有許多拋出物撞擊而成的次生小月坑鏈月坑的生成月坑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兩種流行的解釋:其一是由於隕星碰撞月球形成的,其二是由火山爆發形成的。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這兩種方式都可形成月坑(環形山),但其中80?上是由撞擊作用形成的,不到20?月坑可能是由月球火山爆發形成的。

3.jpg

大的環形山多是小天體碰撞的產物。隕星撞擊是形成月坑的主要原因。在星際空間遊蕩的石塊——隕星體——遇上了月球后,受月球引力吸引撞向月球,由於月球表面沒有大氣,隕星體可以長驅直入,毫無阻攔地衝向月面。在隕星和月面撞擊的瞬間,巨大的動能轉化熱能,溫度急劇升高,引起爆炸,從而形成坑穴,而且坑穴的範圍比撞擊它的隕星要大得多。爆炸時物質向四面八方飛濺,落回月面便堆砌成環形山。有些環形山中間凹下去的體積大致等於四周牆壁的體積,這是對隕星碰撞說的強烈支持。我們地球多虧有大氣層的保護,大多數與地球相遇的隕星已在大氣層中燒成灰燼,即使有部分較大的隕星或它的殘留體能到達地面,也已被大大減速,撞擊的猛烈程度大大降低,這樣,地球才得以免遭隕星頻繁而猛烈的“轟炸”。

4.jpg

除了隕星撞擊是形成月坑外,另一方面,人們也曾經觀測到個別的環形坑偶然有少量的氣體逸出,似乎是活火山,這支持了有些月坑是由火山爆發形成的這種解釋。月坑的分類月坑可分爲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口和由撞擊作用形成的撞擊坑兩大類型。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月坑屬於撞擊作用形成的撞擊坑。按照坑的形態,撞擊坑可簡單地分爲碗形撞擊坑、大的中心隆起或中心環的撞擊坑和有巨大直徑的多環盆地三大類。月坑分類碗形撞擊坑是三類撞擊坑中最簡單的撞擊坑,如月球上的普羅克魯斯碗形坑。根據月球表面上最清晰的212個撞擊坑的深與坑脣間直徑的統計表明,在坑的直徑約爲15千米處發生轉折,即由簡單的碗形撞擊坑向更復雜的形態轉變。月球上碗形坑的直徑一般小於20千米,隨着坑的直徑增大,坑的形態變得更爲複雜。撞擊坑的深度、直徑不僅與撞擊體的大小、速度、軌道、密度和結構有關,而且還與撞擊天體的重力場、撞擊處的巖性有關。由此可推測,複雜形態的撞擊坑也與上述因素有關。在月球上,凡直徑大於35千米的撞擊坑一般都有中央隆起,如月球上的安納薩茹拉斯坑(Anaxazoras)(直徑爲51千米)具有不對稱的中央隆起。與碗形坑相比較,這類撞擊坑要複雜得多。根據月球上撞擊的統計表明,具有中央環的撞擊坑的直徑一般都大於100千米。儘管多環盆地不稱爲“坑”,但它是由大型衝擊體導致的特大型撞擊坑。

5.jpg

月球上有44個直徑大於300千米的盆地,其中至少有30個具有多環山系的構造。如澄海盆地直徑約920千米,盆地內的第一道山環的直徑爲620千米,內山環的直徑爲480千米,內盆地的直徑爲320千米。月球上最爲複雜的多環盆地當屬風暴洋,其中心位置爲北緯26度、西經15度。三道環形山組成了三道“防線”。也就是說,要進入盆地中心,必須在距中心1600、1200和800千米處翻越三道山樑。研究表明,風暴洋是月球上發生過的最大的衝擊事件形成的,形成時間爲39億年前。[2]著名月坑伽桑狄月坑伽桑狄”月坑是位於溼海(Mare Humorum)北部邊緣的撞擊坑,它的直徑大約100多千米,要比圖片拍攝的區域大得多。

6.jpg

它們是撞擊坑內的最高峯,高度大約爲1200米。比較小一點的撞擊坑在圖片頂端,即“伽桑狄A”月坑。“伽桑狄”月坑年代久遠,估計形成於36±7億年前。在它形成以後,就被來自外面的火山岩覆蓋,火山岩表面的裂縫和斷層是溼海長時間熱流作用的結果。“伽桑狄”月坑是以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皮埃爾·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年)的名字命名的。在1621年,伽桑狄見到北極上空的彩色光幕,將其命名爲“極光”。同時,他是第一個觀測到開普勒預言的1631年水星凌日(發生於1631年11月7日)現象的人。1645年,伽桑狄擔任巴黎皇家學院數學、天文學教授,著有“哲學論文”。

7.jpg

因爲月球上因爲沒有大氣層的保護,隕石直接撞擊,到處都是坑。坑經過數百個百萬年,依然保存下來了。但是,地球的表面原來也有隕石坑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剝蝕、流水侵蝕,已經被夷平了。現在小一點的隕石很難到達地球,都被大氣層燃燒掉了,所以很少有隕石坑。所以現在地球上撿到隕石就是稀缺之物,月球上,不缺隕石!

彗星撞擊的,地球因爲有大氣層,可以阻擋很多小的彗星,即使有大的向地球飛來,到了地球一定的距離也會因爲地球的引力作用而爆炸,除非那種特大的小行星撞地球,但是夠大的都會因爲木星的引力而被吸去或改變了軌道!

8.jpg

這樣的奇思妙想你們能接受嗎?:月球表面也許以前適合人類居住的。然而由於隨着氣候變化,月球失去了自轉能力,這就使的月球兩面一面永遠成了白天,另一面則變成了黑夜,月球表面失去了水份?從此月球人將不得不在月球地核內部生活。只所以月球表面有那多坑,是月球人利用坑洞隔離強光,利用坑洞照進的陽光調整白天和黑夜。看到這裏,你還可以關注我們最長名字的微信公衆號:‘非凡視野之看見看不見知道不知道’,瞭解探討更多你不知道的奧祕!

大家也來說說看,你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