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程。儘管編劇是個古老的行當,但進入電影這門藝術的時間則比較晚。早期的無聲短片中着重向觀衆展示的是簡單的視覺奇觀,因此缺少編劇的位置。隨着電影長度逐漸增加到4、5卷膠片時,對編劇的需求才開始浮現,他們幫助導演理出故事線索並編寫配合畫面的字幕。

而待有聲片出現後,編劇的角色纔開始成爲電影中的固定一環。

到二戰期間,歐洲的文學傳統伴隨着大量的德國和西歐移民湧向好萊塢,編劇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並隨着1950年代大製片廠體系的瓦解和獨立製片的興起繼續上升。但總的來說,在好萊塢電影行業中,儘管有少數一些有票房號召力的編劇的作品會引起各大製片廠的爭搶,有很強的話語權,但絕大部分編劇的角色仍然次於製片人和導演。

2、模式。在受僱創作一個劇本時,好萊塢編劇們通常是分階段完成:首先會提供一份8-10頁的劇本提綱(Outline),然後是更詳細的長達40-60頁分場腳本(Treatment或Scene Breakdown),再然後便會寫出完整的100頁左右的劇本草稿(Script Draft)以及數量不定的後續修改版本,直至定稿。而編劇的收入也是根據工作進程分階段獲得的。

3、收入。在普通人眼裏,好萊塢編劇是一個閃耀着光環的職業,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好萊塢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年在美國編劇工會註冊的劇本數量超過65000部,大部分編劇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失業狀態,往往需要幹別的工作來維持生計。據美國編劇協會的數據,好萊塢電影業編劇的就業率2012年下降了6.7%,已是連續第三年下降。主要是因爲六大製片廠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在大片上,中等規模的電影變少。1537名編劇總收入3.434億美元,相較於2007年的5.266億已經下降了35%。

當然行行出狀元,編劇業也有賺的盆滿鉢滿的高手。以好萊塢最爲成功的編劇沙恩•布萊克(Shane Black)爲例,1987年,他的第一個劇本《致命武器》以25萬美元的高價賣出,隨着《致命武器》成爲1980、90年代最成功的系列電影之一,布萊克的身價節節攀升。他相繼以175萬美元的價格賣掉了《終極尖兵》(The Last Boy Scout,1991),《幻影英雄》(Last Action Hero,1993),而1996年的電影劇本《特工狂花》(The Long Kiss Goodnight),在經歷一場競標後,更賣出了400萬美元,據說是當時好萊塢最高價。

4、票房。下表中列出了好萊塢最昂貴的十大原創劇本,正是這些收入頗豐的案例刺激着很多人渴望成爲好萊塢編劇。有趣的是,儘管表中的編劇領走了高薪,但大部分作品的票房卻並不成功。《莫扎特和鯨魚》便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因《雨人》而成名的編劇羅恩·巴斯從這部電影獲得了275萬美元報酬。但影片製作完成後,由於主創們對終剪版都很不滿意,拒絕參與宣傳活動。於是影片最終只在影片拍攝地華盛頓某處影院做短暫放映,便匆匆地發行了DVD,票房僅有可憐的36000美元。當然也有市場特別成功的作品,如喬·埃澤特哈斯僅用13天時間完成編劇工作的《本能》,靠題材的巨大爭議引爆眼球,最終美國票房達到1.18億,而全球票房超過了5億美元。

表一

注:名單中僅包括以編劇爲主業的人士,不包括以擔當導演/製片人爲主,同時也參與編劇的電影人,如喬治·盧卡斯,詹姆斯·卡梅隆。另此排名未嚴格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相同金額按年份前後排列。數據來源:Listverse

5、工會。身處一個充滿不穩定的行業,好萊塢的編劇們爲了保護自身的權益,成立了工會。好萊塢編劇工會包括東部和西部兩個分會,分別成立於1951年和1954年,各自總部設在紐約和洛杉磯,兩個分會獨立運營,但在一些議題上會保持一致,包括編劇在電影中的署名規定、劇本註冊規定等。目前兩會會員總計達23000名。

每三年,編劇工會與代表好萊塢製片公司利益的電影&電視製片人聯合會(Alliance of MotionPicture& Television Producers,AMPTP)商定出一個基本合約,其中規定了編劇可以獲得的最低報酬、分期付款的安排和付款期限等詳細的條款。

如表2所示,根據2014年的最新合約,如果是高成本電影(投資在5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的原創劇本,編劇最少應獲得127295美元的報酬,改編劇本的最低報酬爲110337美元。在編劇遞交劇本大綱、劇本第一稿、劇本第二稿之後的7個工作日內,製片方需按規定分期支付費用。而如果後續還要進行重寫或潤色,都要追加報酬。

除了保底收入外,好萊塢編劇或其代理機構在與片方商定的合約中,還會規定一旦電影正式投拍時,需要給編劇支付一定的製作獎金。當影片發行之後,編劇還能獲得5%左右的淨收益分成——儘管在好萊塢的會計體系下,淨收益往往是空中樓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