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韓國光復以後,漢城這個中文名稱在韓國就已經停止使用,無論民間還是官方,稱呼首都一律用“Seoul(서울)”。只是中方因爲歷史習慣,一直沿用漢城至今。“去中國化”這頂帽子要扣也要扣在李承晚頭上而不是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

而在2005年,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公佈的是서울所對應的兩個漢字就是“首爾”,首爾(漢城)可以說是朝鮮半島上僅有的漢文名稱和韓文名稱不一致的城市。

改名以前,漢城 韓語讀音是Seoul(서울) 漢語音讀是Hanseong(한성) 可以說差異很大。

而其他城市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比如平壤 韓語讀音和漢字音讀都是Pyeongyang(평양)。

比如釜山 韓語讀音和漢字音讀都是Busan (부산)。

比如仁川 韓語讀音和漢字音讀都是Incheon (인천)。

比如開城 韓語讀音和漢字音讀都是Gaeseong (개성)。

日本製作的韓國旅遊地圖,可見除了首都用了日語拼寫,其他都直接使用其漢字名稱。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爲何獨首爾這樣? 因爲首爾這個詞出現時間就遠比漢城早。“首爾” 這個詞其實在古代,尤其在朝鮮半島大規模引入漢語名稱命名城市之前,就是普通朝鮮老百姓稱呼京城,王京的叫法,很可能是引進漢字以前的朝鮮本土詞彙。類似於古代中國人將長安,洛陽,北京稱“京師”,“京兆”,“都城”一樣。這個首爾在古代可以是稱呼統一新羅的京城金城(今慶州),可以是高麗王朝的都城開城京(今開城),也可以是朝鮮王朝的都城漢城府。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李氏朝鮮在遷都漢城以前,現在首爾這個地方,因處在漢江之畔,被朝鮮人稱爲“漢陽”(한양)。如果這個地方不作爲都城,那它將會和平壤,釜山,仁川等城市一樣,繼續使用韓語讀音和漢語訓讀一樣的名稱,這個地名現在還被部分保留,比如首爾的漢陽公園。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可這個地方被選爲一個王朝的都城,上層通曉漢文的兩班貴族當然願意用漢城稱呼之,在王朝各種官方史書,通信文牒裏不是用漢城,就是用王京,京都稱之,可佔半島絕大多數人口的普通老百姓不識漢字,只知道繼續稱京城爲首爾。

在韓國光復後,兩班貴族早已式微,漢城這個漢語名稱已經停止使用,官方推廣韓文以提高民衆的識字率,不同於其他城市,民衆普遍習慣稱漢城爲首爾已經幾百年了,除了兩班貴族外百姓很少使用漢城這個名稱。所以政府欽定了首爾(서울Seoul)這個讀音作爲首都的名稱,可對中國,尤其是絕大部分漢語使用者,漢城還長期是中文圈內韓國首都的名稱,就是在日本,漢城和ソウル還經常一起使用。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這就造成了很多地名的混淆,比如,韓國有兩所比較知名的大學,一個是首爾大學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韓語是서울대학교,用漢字寫出來是서울大學校。1924年成立時就是這麼寫的校名。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還有一個,是漢城大學(Hansung University),韓語名叫한성대학교,韓國方面使用的漢字名稱爲“漢城大學校”。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這樣問題就來了,首都改現名之前,因爲漢城的英語名就是Seoul,我如果從中國寄信往韓國聯繫這兩所院校,就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混淆,比如中方會望文生義的把首爾大學直接譯成漢城國立大學,從而和另一個漢城大學混淆。2005年改稱首爾這個中文名稱後,這類不必要的麻煩才得以避免。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中國人現在不會混淆了,也不會產生多少相應的成本。不過不少韓國地方貌似至今都沒轉過彎來,比如韓國一些地鐵站的日語/漢語譯名,日本遊客看到了估計要懵圈了。

韓國把首都“漢城”更改爲“首爾”始末,至今仍造成巨大困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