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吗?

乾隆在清朝的统治史上,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封建皇帝。他登上皇位后,雄心勃勃,颇欲有所作为,也自有其功业。特别是在加强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他继康熙,雍正之后,进一步平定了各边疆地区民族上层分子的分裂叛乱,有效地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设立行政管辖机构,进一步巩固和完成了多民族冈家的统一。同时,在他统治前期,社会经济、文化也有进一步发展,因与康熙并峙,史称“康乾盛世”。

但乾隆毕竟是在康熙雍正两朝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上登基的。清初经过顺、康、雍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统治稳固的局而,历史环境已与康熙时期有很大不同。随着封建王朝的强盛,统治阶绂的奢靡之风急速发展,乾隆尤其如此。他凭借先辈提供的有利条件,好大喜功,常从形式上效法先祖。他看到其祖父康熙六下江南,“盛典昭垂,衢谣在耳”,因于乾隆十六年(1751) 起,中经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至四十九年(1784),也前后六次到江南巡。

对于南巡,乾隆自视颇高,自言“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两大事,日西师,一日南巡“(御制南巡记》),并强调:“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可见他在南巡中,也比较注意兴修水利,治理水忠,特别是对于时,见山东巡扰沈廷芳“精力衰颓,已有老病之态,询以地方政务,亦惟随人唯喏”(《东华录》乾隆朝类55),随令其休致。此外,花隆于南巡朔间,又多次颁布蠲免赋税、赦免人犯、增广学额等谕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展生产维系人心,加强统治的作用。然而,综观乾隆六次南巡的积极效果,却并不显著。

作为封建帝国鼎盛时代的“太平之君”,干逢长于安乐,习于骄奢,游山水成性,嗜园林成癖,又纵恣声色,铺张无度,晚年益甚。

他六次南巡,虽然也多少注意了兴修水利,察访吏治民情,但透过某些表面现象,可以看到,他南巡的主要日的,还是为了游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说:“江南名胜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每于南巡前一年,就进行同密准备,指定亲王一人任总理行营事分人,负责勘察路线,修桥铺路,葺治名胜,兴建行宫等步宜。南巡中,除皇太后、皇后、嫔妃外,另有扈从官兵,上至王公大巨,下至章京侍卫,多达两千五百人,兴师动众,前呼后拥,浩浩荡荡。

行进中,陆路用马五、六千匹,大车四百余辆,征调夫役不计其数;水路则用船一千多只,首尾接,旌旗招展,声势显赫。沿途还兴建行宫三十多处,每处都“陈设古玩并应用什物器皿及花盆景致之类”《南巡事定》),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讲究排场、玩乐,地方官史自然争相逢迎,献媚争宠,惟恐或后。每到一地,“子驾入前一日”,地方官员便专程出境迎接,并准备大量美食佳肴,“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猎户,捕捉麻雀、野兔等禽畜,以供乾隆随身所带鹰犬食用(《南巡事宜》)。尽管乾隆于每次巡行之前,都照例申饬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业,力屏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南巡痪典》卷1);但不过是沽名钓誉官样文章。实际上乾隆对地方官的逢迎,不仅默许,甚至奖励。如三十年,乾隆奉太后南巡,纷纷建行宫,加以修饰。

乾隆便以“成事不说”为由,不仅不予动止,反从公项内拨出巨款,凡有行宫之处,各“赏银二万两充川”(乾隆朝卷61)。素以豪华著称的两淮盐商,每在乾隆南巡时,都献纳巨款,供其挥霍,乾隆不仅不予推辞,还称赞他们“踊跃急公,捐输报效”,甚至特意加恩赏赐,阶赏加盐引外,再“各按其本身职衔加顶带一级”(《南巡盛共》卷68)。靡费之风一开,各地群起效尤,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坏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