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這樣的話,應該很多人都父母聽過:

“家裏沒錢但也給你買了”

“我捨不得喫都省出來給你喫“

“爲什麼要和別人比喫穿,怎麼不比比學習成績”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也有家長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只要你好好學習,要什麼都給你買“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這些都反映了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爲孩子要“富養”,將來纔不會輕易受到金錢的誘惑,特別是女孩子。也有人認爲孩子應該“窮養”,養成節約樸素的習慣,培養自立的能力。

教育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現實的情況,很多時候不一定會朝着我們期望的方向去發展。比如,只要孩子想要的父母可能是“咬咬牙”買下來,殊不知這樣讓孩子覺得“得到”是這麼的容易,結果久而久之養成了做什麼事情都是眼高手低大手大腳的壞毛病。還有一些”裝窮“的父母總是教育孩子這個買不起,那個不能買,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自卑感”,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幹什麼都唯唯諾諾不敢主動出擊,對於孩子成長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適度的“藏富”與“哭窮”可以變成孩子前進的動力,如果這個度拿捏不好,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壓力,造成不正確的金錢觀,與其這樣,不如把家庭真實的經濟狀況如實的告知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知道有錢沒錢都需要“用錢有度”,人要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要讓孩子瞭解家庭真實的財務情況,還需要從這幾方面來入手:

1、從小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和財商意識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比如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有意識的通過用零花錢、壓歲錢的處理方式來訓練孩子的金錢觀念,讓孩子產生金錢意識,最重要的是學會量入爲出的觀念。

2、培養孩子通過勞動獲得報酬的觀念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平時可以通過分擔家務,來獲取零花錢,要讓孩子明白,任何金錢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報酬。

3、合理控制消費訴求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對於孩子的消費訴求,比如買玩具、零食,興趣班,都需要跟孩子設定一些原則邊界,不能隨意的滿足,要讓孩子知道,消費必須量力而行。

4、對於家庭大額消費計劃,讓孩子參與商量討論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對於家庭的大額消費計劃,不管是外出旅行,還是購置大宗家電等,建議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過程中來,學習決策的過程,也能瞭解家庭的經濟情況和消費水平。

5、告知孩子家庭的財務現狀和未來的計劃

要不要給孩子揭家底,對孩子“藏富”還是“哭窮”?

在孩子具備了較爲理性的金錢觀之後,年齡到了十幾歲,就可以跟孩子探討這些問題了,包括父母的收入水平,家庭的財務狀況,儲蓄和負債的水平,將來能夠支持孩子上大學的經濟條件,你們退休以後的養老計劃、資金需求,對於孩子讀書、工作、買房以及贍養老人所能提供的可能條件和潛在風險,都可以逐步的跟孩子講解說明,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承擔了很多的壓力和責任,作爲兒女,需要爲父母分擔,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更好的明天。

作爲家長,你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家裏實際的經濟狀況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