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叔導讀:一個總是想妥協的國家,兵力即便是對手的一百倍,照樣是輸。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國聯合軍隊。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

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派遣士兵約23000人,軍艦約18艘,陸戰隊約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爲23540人,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隻是象徵性派遣75人,日本成爲八國聯軍的主力。

姑且不算義和團在京津的三十餘萬兵力,光清朝政府在北京和北京周邊的總兵力就近22萬,爲何卻又輸了?

如果說鴉片戰爭之初,拿着冷兵器的清軍,無法抵擋英國軍隊的堅船利炮,還情有可原。但19世紀中後期,清朝經過洋務運動,已經引進了一批比較先進的西方軍事裝備,特別是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打造了一支新式軍隊。清軍至少在武器裝備上,同八國聯軍的差距其實並不大。

況且,雙方的主要戰場並不是在海上,這和甲午戰爭是有一定的區別。關於戰爭,值得一提的還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供給和兵力遠勝八國聯軍,武器裝備又沒那麼埋汰,清朝軍隊卻輸得挑戰我們想象力的下限。

你能想象到輸得有多丟人嗎?一個月不到,大沽炮臺就失陷了;兩個月不到,天津就落入敵手;三個月不到,北京就被攻破了。然後就是大家熟悉的程序:雙方談判——賠錢割地——雙方簽約——敵人撤軍。

因此,這場戰爭是輸在了人心問題。

首先,慈禧的人心問題。

很多人不管是通過電視劇還是通過其他渠道,都認爲慈禧太后對世界宣戰是極其堅定的。

但從史料上來看,根本不是那麼回事。1900年6月21日,面對八國聯軍的入侵,清政府發表了一份上諭,其中講到:“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這道詔書沒有說明向哪一國或向哪幾國宣戰,也從未以任何形式送達任何外國政府,只是來忽悠忽悠民衆而已。

其次,朝臣的人心問題。

其實翻看整個清朝歷史,對於清朝進行所有的集權統一戰爭中,我認爲相比什麼甲午海戰和八國聯軍,平三藩和鎮壓太平天國比那些都要難。但爲何平三藩和鎮壓太平天國就贏了?平三藩是康熙年間,我們暫且不想那麼遙遠。

在太平天國的鎮壓戰爭中,李鴻章、曾國藩等朝廷重臣不論是率領清朝直屬軍隊還是地方兵團,均是上下一心。但是在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中,你能看到那個“袁大頭”人在哪裏嗎?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清朝指揮者中,只明確了兩個人。一個是滿洲鑲白旗的愛新覺羅·載漪,另一位是滿洲正白旗的瓜爾佳·榮祿。

最後,民衆的人心問題。

清朝反水義和團,確實是不地道。不過再看看滿京城的大煙館,我們依然做着天朝大國的美夢,還在因爲自己是皇城根底下的人而沾沾自喜。

最終,圓明園也成了幾千年前的阿房宮,一場大火,燒醒了我們......落後,並不一定捱打。整天知道做夢,肯定完蛋!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