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结局,令人遗憾的是,金庸的创作在此也出现了相似的失误。这两人名叫慕容复和岳不群。

这两个人在江湖中同样享有令誉。岳不群被称为君子剑,气度闲雅,大义凛然,简直是江湖正义的化身;慕容复的家传武功虽骇人听闻,但他英俊潇洒,武学渊博,连四大家将也颇得萧峰好评。这两个人又同时是野心家和阴谋家,岳不群不露声色窃得辟邪剑法,夺得五岳派掌门之位,为人阴鸷险刻;慕容复神出鬼没四处奔波,梦想复国,弃王语嫣于前,杀包不同于后,可谓无情无义。

岳不群这个人物形象颇有典型意义,据说东南亚某国政要攻击对手时也用岳不群指称,可见其影响之大。《笑傲江湖》的大部分篇幅,岳不群在武林中以正面人物出现,他的阴谋都在无形中进行,如派遣劳德诺和岳灵珊去福州,收林平之为徒,将令狐冲开革出派,往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不着痕迹的塑造,颇见功力。但在离华山途中被十五名蒙面高手伏击,败得轻易了点,嵩山顶上与左冷禅比武,又胜得轻忽了点,与金庸其他描写打斗场面举重若轻的笔法相较稍逊,两处都稍欠耐读。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对岳不群的几次描写都因其命运定型而性格走样。在被任盈盈喂服三尸脑神丸前后,十分狼狈脓包,迹近无赖。其实按他的性格,虽然十分卑鄙,却远不是一个小丑,他的邪恶阴险是极为镇定从容的,但被处理得既带匪气又流于浮滑,显然过于草率。最后死于仪琳之手那一节,更是勉强,以他的老谋深算,死得如此容易,这与任我行之死一样,都有点偷懒。即使用自残躯体后心理变态解释,用阴谋败露后的秉性暴露解释,也仅能差强人意。

“南慕容”的名头十分可疑,如果它是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闯下的,那么不可能与后辈“北萧峰”并举,而慕容复的武功则似乎不足当此声望。慕容复的复国梦并不损他形象,他的武功未臻一流,也不足以减他的潇洒。他的形象变化在少林寺大战。此战场面恢宏壮阔,自然是经典之作。玄慈的悲苦,萧峰的豪迈,段誉的迂阔,游坦之的凄厉,都刻画得颇成功,但慕容复在此变成一个绣花枕头稻草芯的世家子弟,并不是那个志在天下的英雄。与段誉相斗,徒见花哨不见智勇,与萧峰交手,更是在三招两式之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从此以后,他变得不堪一击:智穷力竭到去西夏国争当驸马,武功为鸠摩什轻易击败,人格在段延庆面前丧失殆尽,心理上最终以疯狂了结,也顿成小丑,还赔上一个阿碧。

同样,华山派与慕容世家的实力也是很让人怀疑的。五岳之中,落墨较少的泰山、衡山两派,尚有耆宿如玉矶子和老将如刘正封在世,恒山派三位老尼也实力不弱,华山派虽然气、剑二宗内讧,但举派下山避仇之际,却是这样的势单力薄,与他的声望地位相差过大。慕容家世代奔波,除了有一个燕子坞和四大家将,实在看不出他们积聚了多少势力。

岳不群和慕容复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本来比较丰满,到了尾声,却因为变化突兀,反而大有减损,最终使之在认识论上的意义远远超过美学上的意义,犯了“理大于辞”之忌。

相关文章